第三百五十八章 北冰洋的惊涛5——战列舰最后的决战3

    第三百五十八章 北冰洋的惊涛5——战列舰最后的决战3 (第1/3页)

    正文 第三百五十八章 北冰洋的惊涛5——战列舰最后的决战3

    一发381毫米穿甲弹以超过60度的落角命中“苏联”号一号炮塔顶盖,但并没有击穿,剧烈的冲击只是在装甲顶盖上留下一个凹坑,爆炸产生的弹片敲得装甲舰桥叮当作响。醉露书院而两万多米外的“俾斯麦”号就没“苏联”号这么走运了:一发重达1180公斤的406毫米重型穿甲弹击中它的右舷副炮位置,直接撕开了炮塔顶盖和下面的水平装甲,在舰体内部爆炸,25.5公斤烈性装药产生的能量使被击穿了两个舱室一片狼藉!

    但是“俾斯麦”号受伤并不重,运气也算不错----那发炮弹由于射角的原因并没有直的落入副炮下部弹药库:如果是那样,估计“俾斯麦”号就差不多交代了!

    一次相互有效的炮击就反映出了苏德双方战列舰设计上的差别,不得不说“苏联”号占据了一定优势,而“俾斯麦”级的设计思路已经有些落伍了。

    “俾斯麦”级战列舰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成的最大战列舰,它们的建成和服役在世界海军界都曾引起极大反响,就连丘吉尔也称赞其为“造舰史上的一大杰作”!它们传奇般的生涯更令其笼罩在神奇的光环下,但是事实上“俾斯麦”级的设计思想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是拿一战的思想设计二战的军舰,结果可想而知了:她下水时就已经是落后的战列舰,确切地说:“俾斯麦”级是在二战的时候造出的代表一战最高水平的战列舰!(有人将“俾斯麦”级列入“百年设计最糟糕战舰”里,作者对此第一个反对,但仔细体会一下也会发现它有些地方是落伍了,而造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被限制了那么多年的德国能造出“俾斯麦”级来已是非常不易!)

    为什么说“俾斯麦”级是一战水平地战列舰?因为从全面防护,大船小炮,到长程轻弹。全部都是一战德国海军的思路。“俾斯麦”级设计本身就是从一战“拜仁”级战列舰的概念延续,改进的是设备,设计思路没变。

    而体现二战水平地后条约型战列舰重要特征简单地说包括:重点防护概念,三联炮塔。船体设计。防空程度等。

    就火力上而言,德国的381MM炮(很多资料上显示是38毫米。作者是习惯用381这个数据了,在20年前第一次知道“俾斯麦”号地大名,那会的记忆中就是381.)在世界同一口径级别里是远程穿甲力最弱的,但是它的射程最远!

    德国人延用一战的经验,使用较轻的弹头来达到较远的射程,以便与对方大一级口径的主炮抗衡(一战时地280MM对英国305MM,这次的对抗目标是英国地406MM(纳尔逊级)。醉露书院射程差距是拉平了,只是英国人的新式战舰不再是一战时轻防护的货色。纳尔逊的406MM炮在20000码上就可能将“俾斯麦”级开膛,而“俾斯麦”级在15000码上都未必能把对方怎么样(对于这一点。德国就没制造406毫米舰炮的经验,要是船等炮显然不现实,德国设计师还是很高明地。而“纳尔逊”级在海战中要是同“俾斯麦”级抢占T字头,用脚趾头就能想象谁能赢,纳尔逊”级地特别设计有点“先见之明”。)

    由于德国是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首次建造纯正的战列舰。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研制进度。尽量采用了现成地技术: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前后各布置两座。这种布局在二战比较少见、也常被人诟病。称采用这种布局不利于减少舰体长度与装甲带长度,但这也是出于它自身的特殊原因与特殊的作战需求。

    德国有自己的实际考虑:自己的战舰数量不可能与英国抗衡,出现寡不敌众不可避免,多炮塔可以有利于攻击分散目标,散布精度也更好。可是主要原因还不在于此,射界才是主要因素:在撤离作战中采用33布局就有可能导致6门主炮无法射击,这是很致命的。此外33布局只要损坏1个炮塔战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