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议和

    第三百七十九章 议和 (第1/3页)

    崇祯十年二月二十日,大清国皇太极的特命全权代表、安平贝勒杜度来到了大明的京城,陪同杜度的还有满八旗正黄旗甲喇章京杨古利,以及正黄旗牛录额真谭泰等人。

    自万历年间的萨尔浒之战以来,这是后金第一次派遣使者前往大明的京城。

    杜度此行是绝密的,首先通报了大明蓟辽督师洪承畴,接着洪承畴密奏皇上,皇上召集内阁大臣以及兵部尚书杨嗣昌,进行了反复的商议,最终同意后金派遣使者到京师。

    杜度、杨古利和谭泰等人,在明军的严密护卫之下,从山海关入关,一路上他们都是在马车里面,根本就不会露面。

    杜度等人被安排到会同馆的北馆居住。

    如何安置杜度等人,在内阁也产生过一些小的争议,最终统一意见,由礼部的主客司出面负责,主客司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掌管外国的朝贡事物,以及地方政府、周边少数民族的朝贡事宜,皇太极虽然登基称帝,建立大清国,可在大明朝廷看来,皇太极依旧是大明的辽东都指挥使司的都指挥使,就算是其继承努尔哈赤的爵位,也就是左都督,至于大清国以及皇太极这个皇帝,大明朝廷是不会承认的。

    将杜度等人安排在会同馆的北馆居住,其实就是将后金视作是大明的少数民族。

    负责出面与杜度等人交谈的是兵部尚书杨嗣昌。

    杨嗣昌其人是有着很不错能力的,出任兵部尚书之后,深得皇上的信任,其父亲就是曾经的三边总督杨贺。

    皇太极派遣杜度等人前来议和。在内阁产生了很大的争议,以钱士升、侯恂为代表的东林党人,是坚决反对议和的,他们认为必须要狠狠的打击乃至于彻底剿灭后金鞑子,若是同意议和则是丧权辱国之举措。绝对不能够接受,以张凤翼、杨一鹏为代表的深谙战斗凶险的内阁大臣,则是同意议和的,认为能够让后金鞑子表示屈服,接受朝廷的分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而最为关键的内阁首辅温体仁,在这件事情上面,刚开始是没有表态的。

    内阁的争执最终到了皇上那里,皇上单独召见了温体仁和杨嗣昌等人。

    接下来温体仁的态度转变了,表示支持议和。只是大明朝廷的态度必须坚决,要明确给皇太极提出诸多的要求。

    可谁都知道,议和的事情存在巨大的风险,且不说关内诸多地方遭遇到后金鞑子的肆掠,老百姓深受其害,就说后金鞑子这次所谓的议和,其实就是冲着武英郡王阿济格而来的,这一点明眼人能够看的很清楚。

    再说朝廷上下。对于后金鞑子同样是深恶痛绝,想到的就是彻底剿灭后金鞑子,根本没有什么议和的概念。

    也就是如此的情况之下。杨嗣昌承担了议和谈判的职责,这可谓是皇上的重托。

    接受了任务之后,杨嗣昌三次觐见皇上,至于说谈论了一些什么,就连内阁首辅温体仁都不是特别的清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