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轩然大波

    第四百八十七章 轩然大波 (第1/3页)

    八月中旬,吴伟业回到了京城。

    吴伟业回到京城的事宜,立刻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吴伟业住进了官驿,没有去拜访任何人,其做法与张溥明显不同,而且在张溥等人来问候的时候,也就是简单的寒暄,绝口不提巡按淮北的事宜,就是张溥等人不死心询问的时候,吴伟业回答会在禀报皇上的时候,才会禀明一切的情形。

    钱士升和侯询等着吴伟业前来禀报,可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人,他们坐不住了,派遣管家到官驿去打探口风,同样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吴伟业这样做,当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巡按淮北的事宜,按照规矩来说,应该在乾清宫禀报给皇上,此前任何人都不得询问,不过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样的规矩因为党争,几乎不复存在了。

    钱士升和侯询等人,隐隐感觉到不妙,但也无法挑剔,只能够等着在乾清宫的时候,看看吴伟业究竟会说些什么。当然他们还是想到了一些办法,毕竟巡按淮北不是吴伟业一个人,可惜的是,随同吴伟业到淮北的官吏,根本就不知道内情。

    吴伟业回到京城仅仅两天的时间,就得到了皇上的召见,前往乾清宫议事。

    吴伟业进入乾清宫的时候,内阁大臣、六部尚书以及左右都御史都在这里,吴伟业低着头,没有看钱士升和侯询等人热切的眼光。

    禀报开始了。

    吴伟业拿出了奏折,开始禀报。

    奏折写的很详尽,吴伟业的文采本来就非常不错,在朝廷之中得到公认的,这封奏折显然是用了很多的心思,写的文情并茂。

    听着听着,钱士升和侯询等人的脸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刚开始是没有任何的表情,接着是眯起了眼睛。最后竟然变得铁青。

    张至发的脸上一直都没有任何的表情。

    张凤翼和杨一鹏等人的脸上,则是露出了笑容。

    足足半个多时辰,吴伟业禀报完毕,其最后的结论非常的明确: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右都御史、漕运总督郑勋睿。一心为了朝廷,稳定淮北的局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尽管其有些事情,做的是不大符合规矩。但都是结合淮北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整顿漕运事宜、关心百姓疾苦方面,做的异常突出,值得满朝文武学习,至于李岩和红娘子的事宜,进过调查也是非常清楚的,李岩和红娘子归顺之后,做了大量的事宜,其中策反牛金星和宋献策,就是其贡献之一。而且李岩早就写出了关于流寇相关的情况,交给了五省总督熊文灿大人,只是其驻守洛阳府城,对流寇的具体部署不是很清楚,但在文书之中,已经点名流寇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对付流寇的办法。

    皇上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不知道想些什么。

    吴伟业禀报完毕之后,乾清宫沉默,不过这种沉默的局面没有保持多长的时间。

    很快张至发开口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