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老将出马

    第四百八十九章 老将出马 (第1/3页)

    readx();    崇祯十一年的九月,秋高气爽。

    郑勋睿的心情也是很不错的,郑家军已经扩展到八万人,其中陕西一万五千人,复州和蓬莱三万五千人,这里面包括已经归于郑家军建制的蓬莱水师,淮北驻扎三万人,可以说郑家军已经成为大明最为骁勇的军队,但郑家军依旧沿袭一个传统,那就是不要朝廷出一钱银子的军费,故而对于郑家军具体的数额,知道的人并不多。

    淮安火器局正在开足马力生产,毛瑟枪源源不断的装备郑家军将士,红夷大炮也正在逐渐配备炮兵营,火器局按照要求不断的培训炮兵营和神机营的将士,此外火器局正在研发一种新型的枪支,这种枪支被誉为阻击枪,要求射击的精准度更高,距离更远,杀伤力更大。

    洪门收取的保护费,初期是坎坎坷坷的,遭遇到不少的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洪门惩处力度的加大,商贾也渐渐明白了,若是他们强行反抗,结局一定是很惨的,其实商贾也明白,所谓的保护费,其实就是商贸赋税,都是按照经营规模大小不等确定下来的。更为关键的是,因为各级官府关心百姓的利益,抑制士大夫的贪婪,让老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手中有粮食和银子的老百姓,也能够买更多的东西,这也促使商贸更加的繁荣,商贾能够从中挣到更多的银子,而漕运的正常和兴旺,更是给了商贾大量赚钱的机会。

    不过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基本被排挤出了淮北,可以说是灰溜溜离开的,而淮北府州县他们的府学、州学和县学,大幅度的扩展规模,吸纳更多的读书人进入,生员和童生全部可以进入其中学习,准备参加县试的部分读书人。经过村镇的推荐,也可以进入到其中学习,按照郑勋睿的要求,县令、知州和知府都要挤出时间。参与到授课之中的,这就让府学、州学和县学的档次大幅度提升,绝大部分的读书人都愿意参与学习。

    淮北终于按照郑勋睿规划的步骤发展,没有经历多少的流血厮杀,没有遭遇太多的波折。没有损耗当地的元气,一切都显得很是平稳。

    淮安码头,一位相貌威严、须发皆白的老人,在几个中年人和年轻人的陪同之下,走下帆船,老人虽然年纪很大,但精神非常好,不需要任何人扶着,老人没有急着离开码头,而是在码头上四周走走看看。时不时的询问码头上的一些人,也不知道是询问什么情况。

    码头上的人很多,没有谁特别关注这位老人。

    老人在码头停留了足足一个多时辰的时间,尽管老人看上去是饱经风霜的,不过脸色也出现了数次的变化,大概是对码头上的一切都感觉到好奇。

    离开码头之后,老人朝着淮安府城而去,身边的人劝他乘坐马车,但老人拒绝了。

    大明出门是需要凭借官府开出的证明的,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