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二章 落井下石

    第八百四十二章 落井下石 (第2/3页)

,不管北直隶遭遇到什么样的境况。漕运总督府都是要保证漕粮的调运,这样的观点不可能得到采纳和重视。

    皇上一锤定音。采纳了钱士升的办法,命内阁票拟,司礼监起草圣旨。

    其次讨论的是京城防御以及抵御流寇的事宜。

    锦衣卫和东厂搜集到的情报,表明流寇已经占据北直隶的大同府,且占据了真定府与河间府的部分地方,山西大同边军正在与流寇激战,大概是感觉到短时间之内难以击溃大同边军,流寇已经撤离大同,朝着北直隶真定府的方向而来。

    情报对流寇总人数的统计为八十万人。

    这个数字让人凉飕飕的,朝廷目前能够调集的大军,包括山海关、宣府、大同以及保定等地,总数不过三十万左右,其中保定府十五万人,山海关十万人,宣府三万人,大同三万人左右,这其中山海关、宣府和大同的军队是不能够调动的,他们负责的都是边关,唯一能够与流寇作战的就是驻扎在保定府的十五万大军。

    十五万对阵八十万,这样的战斗不知道该如何的进行。

    看上去就是没有希望的战斗。

    抵御流寇战斗的讨论刚刚开始,内阁首辅钱士升就拿出来弹劾奏折,当场高声宣读了。

    这是弹劾内阁次辅、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奏折,弹劾奏折上面,几乎所有的内阁大臣都署名了,弹劾的罪行是非常严重的,那就是杨嗣昌暗地里勾结流寇,让李自成获取到了都督同知的敕封,杨嗣昌率领的朝廷大军,根本就没有想着抵御流寇,而是想着投降流寇,朝廷大军本应该进入山西剿灭流寇,如今却退到了保定府,让流寇轻易占据了大名府等地。皇上要严惩杨嗣昌,削去其一切官职,投入到大牢之中,派遣其他人掌控大军,抵御流寇。

    弹劾奏折写的有些长,钱士升念得声情并茂。

    整个的乾清宫都是静悄悄的,只有钱士升的声音回荡。

    朱由检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了,钱士升准备弹劾杨嗣昌的事宜,他早就知道,也专门委托司礼监太监、内侍高起潜与钱士升交谈,劝说钱士升不要弹劾,如此关键时候,杨嗣昌正率领朝廷大军抵御流寇,朝廷内部需要的是团结一心。

    可惜事情没有朝着朱由检的意愿发展,钱士升在早朝的时候,公开弹劾杨嗣昌。

    钱士升念完弹劾奏折之后,侯恂等内阁大臣也站出来,列举杨嗣昌的罪状

    。

    文武大臣开始议论纷纷,总体的意见是要惩戒杨嗣昌,派遣其他人掌控大军。

    就在众人议论的时候,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开口说话了。

    太监说话的声音有些奇特,可以用娘娘腔来形容。

    王承恩开口的时候,乾清宫内迅速安静下来。

    王承恩不同意对杨嗣昌的弹劾,有关杨嗣昌勾结流寇的事宜,王承恩斥之无稽之谈,当初杨嗣昌建议招抚李自成,让流寇进攻陕西,这件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