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前线

    第一百章 前线 (第2/3页)

缘故。

    刘厚手上现在就只剩下六千人,硬是分出两成给唐楼,当真算得仁至义尽了。

    眼看着太守大人脸上的筋肉都在抖动、扭曲,唐楼军校不敢再讨价还价,躬身行礼致谢,刘厚也再废话,命人取来纸笔开始写调令,但才刚写了几个字,忽然门外有军士来禀,前方又有重要军情传到:唐楼太守不战而逃,麾下兵马弃城四散!

    刘厚只觉得耳朵里嗡的一声像,脑袋涨得快要炸开了似的。一千两百援军正要出发,吐蕃人还没到,唐楼竟然就完了。

    唐楼不再,青阳就变成前线了。

    刘大人虽然是武官,但他从没去想过上前线这回事,不过这次也不能算他上前线,只能算他是被前线给上了。

    毛笔被狠狠掷到了桌子上,前面城池的太守和士兵都跑了,这道调兵令当然也就不用再写下去,刘厚抬起头狠狠瞪了身前的唐楼军校一眼,后者脸sè苍白,显然也是被这个消息惊呆了。

    刘厚双手攥拳,心中又恨又怒又惊又怕,好半晌后才深深吸了一口气,再度开口:“茅青,我且问你,你家太守不战而逃,你呢?你也要逃么?”

    唐楼来的军官叫做茅青,他来时曾对刘厚通报过姓名,是以刘厚知道他叫什么。

    茅青用力摇头:“宁死不退。”

    刘厚又一拍桌案,大声道:“大好男儿,理应如此!”说着,再度拿起笔,换过一张新纸,又重新写了一封信,不过这次不再是调兵文书,写好后刘厚将其递到茅青手中:“太守逃了,总还会有些忠勇将士留下来,而番兵势大,城中无主,这一仗他们没法打,本官着你速速返回唐楼,沿途收拢南理将士、带他们后撤青阳,来日青阳城中,你我并肩共抵吐蕃!”

    茅青应命,领了刘大人的手令去了,选择快马即刻出城,不过他在向西奔驰一段、确定四周再无旁人后,他一带缰绳掉转马头,不再去往唐楼而是向着南面的山区跑了下去,大好男儿终归还是舍不得大好xìng命,连自家太守都跑了,他这个区区军士还什么强。

    传令让茅青去收拢残兵,不过平心而论,刘大人也真没指望他什么,待茅青走后刘厚仍旧踱步不停,唐楼完了,青阳就变成前线了,一座城、六千兵、抵挡铺天盖地而来的吐蕃铁骑?

    打胜是不用再想了,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情,与城共存亡还是学唐楼太守的样子弃城逃命,这倒是个问题……足足琢磨了快一炷香的功夫,刘大人终于呼出了一口闷气,还是决定留下来了。不是他不怕死,更不是他想以死报国,留下来的原因很简单:

    他爹曾是个不大不小的京官,告老后就安家在凤凰城,身为太守临阵脱逃是天大的罪过,战乱时又会动用重典,说不定朝廷查办时真就会诛了他的九族,他能逃命他爹却无处可去。

    就算朝廷开恩不杀他爹,他爹也会被万人戳住脊梁骨,老头子一辈子都过得四平八稳受人尊敬,临了临了做儿子的有哪能让他在受连累、受那份罪。

    既然如此,便留下来吧!

    青阳太守传令,全城整顿防务,各部兵马各司职守;城中十五到四十五岁的青壮男子,一律不准离城,战时添做劳力或备军;至于中老弱fù孺若想走便可离开,但限时两天,两天后封门落锁,那时就谁也不许走了。

    命令传下去,青阳城转眼乱成一团,好在城中军士早有准备,千余兵卒分作小队把守街头疏导百姓,一时的纷乱很快平息、变成了忙碌。

    而这份大战前的忙碌,却并没有萧杀之意,只有沉沉死气!即便是耳目闭塞的老太婆或者还不懂事的小娃儿也能明白,这一仗根本都没得打。

    不过让刘厚稍有些意外的是,两天时间里逃离青阳的百姓,竟然并不太多…其实不难理解的,青壮都被强留了下来,老人舍不得儿子、女子舍不得丈夫、儿女更离不开父母,没了顶梁柱,孤儿寡母地就算离开家乡,又能有什么出路,与其死前还要再离别一次,还不如大家共聚一城,等城破时候共赴黄泉。

    两天过后,青阳城中暮钟响起,限时已到,随着一声声号令传递,青阳城四座大门徐徐关闭。

    刘厚沉坐于军戍守正堂,双目闭合面无表情,不知在想着什么,或许什么都没想吧,说真的,也的确没什么可想的。这个时候忽然一阵脚步声响起,刘厚睁眼一看,只见青阳司马葛老头正跌跌闯闯地跑来,老头子神情jī动,口中语无伦次:“大人,来了、来了、蛮子、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