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亡羊补牢

    第二十章 亡羊补牢 (第2/3页)

    楚铮大感兴趣,道:“是吗,能否带我去看看?”

    赵敏为难道:“当年太祖将那些事物交于本门祖师掌管,师门有严令只有当代门主才可以进入那间密室,我求了几次,姑姑都没答应,听说里面涉及许多前朝的机密之事。真是奇怪了,前朝的事关本朝何事了,有什么见不得人的。”

    楚铮对那密室极为向往,忙附和道:“就是,要不什么时候趁长公主不在宫内,我与你一同溜进去看看。”

    “那可不行,”赵敏看了他一眼道,“师门祖训岂可轻易违背。”

    楚铮对赵敏颇为了解,知道她性子执拗,暗想:罢了,反正来日方长。

    两人回到大殿上,只见赵茗已经回来了。楚铮此番得她一件大礼,诚心实意地上前施礼道:“微臣多谢长公主。”

    赵茗淡淡说道:“不必了,若不是为了敏儿,本宫才懒得理你死活。”

    楚铮干笑两声,再也不敢随意接口。

    赵茗从袖中掏出本绢册,道:“你既是得了此刀,这套青龙刀法便一并给你吧。记住,沙场厮杀不同于高手之争,回去好好琢磨一下吧,你外公王老侯爷的枪法适用于征战,两相印证可事半功倍。”

    楚铮躬身应是,又道:“那微臣就先行告退了,出门前家父曾叮嘱过微臣今日尚有事要办,要早些回去。”

    赵茗有些不解,道:“你既是有伤在身,太尉大人还要你办何事?”

    楚铮答道:“吏部尚书成大人叔父过世,小侄要赶去祭奠。”

    赵茗脸色顿时变得阴寒无比:“你是要去见那苏姑娘吧……”

    赵敏却道:“姑姑,就让他去吧,这礼数之事是免不了的。”

    赵茗不由一愣,楚铮趁机道:“微臣告退。”连忙快步走了。

    赵茗盯着赵敏看了会儿,发现侄女眉角间尽是喜色,奇道:“这小子对你说了什么,竟让你这般高兴?”

    赵敏脸一红,道:“姑姑,敏儿哪里高兴了。”说完也不施礼,转身便也走了。

    楚铮出了大门,将吊着左臂的布一解,飞身上马直奔成府而去。

    寒风呼啸,新任吏部尚书成奉之府前白幡飘摇。

    成府内站着众多前来吊唁的官员,一人小声问道:“何大人,尚书大人是为何人举办丧事啊?”

    那何大人苦笑一声,道:“丁大人,下官也不甚清楚。那些白幡是昨晚才挂出来的,成大人并未对外宣称是所为何人,但太尉大人一早就来吊唁了,下官这等小吏岂敢不来。”

    那丁大人有些失望,暗中寻思道:以前传说成奉之已经投靠楚名棠只是捕风捉影之谈,今日可以确定属实了。难怪成奉之上任后雷厉风行,再也不像往日那般谦和,隐隐中竟有了股霸气,他原本就对大赵官员烂熟于胸,吏部众官员再也不敢做那欺上瞒下之事,太尉大人任他为吏部尚书,实是高明之极。

    丁大人拱手道:“本官还得多谢何大人,若不是何大人差人来告知此事,本官身为吏部官员对此事还一无所知,日后见了尚书大人可就尴尬了。”

    何大人连声道:“不敢不敢,丁大人与下官虽非同属一部,但平日对下官甚为关照,下官从不敢忘怀。”

    丁大人正待再言,忽见一人从自己身旁走过,忙拉住道:“田大人,你与尚书大人素来交好,可知成府今日是为何事?”

    那田大人停住脚步,犹豫一下看了看四周方道:“丁大人应知尚书大人乃南线境内苍乐山一村落人氏,其姨侄女苏小姐与楚五公子关系甚密,前些日子陪着楚五公子去了平原郡,从南线大营得知苍乐山那村落已于数月前被秦人暗中屠尽,尚书大人唯一的叔父亦未能幸免。据说尚书大人儿时曾过继给其叔父,因此便按父丧之礼来操办。”

    丁大人和何大人恍然大悟,那丁大人道:“原来如此,难怪太尉大人会亲自上门吊唁,我等随后才到实是有些失礼了。”

    何大人则愤慨道:“那些秦人实是罪该万死,居然连老弱妇孺也不放过。”

    丁大人问道:“那些秦人可是已被诛除?”

    田大人笑道:“那是自然。南线大营几位主将都是太尉大人旧部,王统领和楚副统领岂是常人可与之相比,秦人居然敢在南线境内滋事,真是不知死活。”

    何大人有些羡慕地说道:“成大人今日可是风光之极,朝中重臣先前大都不知此事,可也基本来齐了。方相国虽未亲临,可刑部方尚书却是到了,除了三大世家的几位大人,下官还从未在他人府中目睹过此情形。”

    忽听背后一人冷笑道:“不过是趋炎附势罢了。”

    三人一惊,齐回首看去,只见身后不知何时站着一青年官员,脸露不屑之色。丁大人松了口气,淡淡说道:“梁大人此言有些不妥吧,毕竟成大人乃是令岳,长者之事后辈岂可轻言?”此人正是原刑部尚书梁上允之子梁临渊,梁上允死后,赵王怜惜梁家遭遇,便任命他为礼部令吏。梁家历来忠于皇室,梁临渊得知成奉之投靠了楚家,对这岳父颇为不齿。

    梁临渊哼了声道:“但长者有过,弟子亦不讳言。家岳出身贫寒,承蒙皇上厚爱才得以重用,如今皇上病重,储君被刺,家岳正是报答皇恩之时,却不想竟屈身投靠楚家,此等人品,不说也罢。”

    梁临渊侃侃而谈,田大人等三人都有些不自在,尚书大人看在女儿的面上也许不会为难梁临渊,可万一误会他们心中亦是此般想法可就糟了。

    身后忽有一人说道:“梁大人此言有失偏颇了,成大人升任尚书后,吏部面貌焕然一新,吏治整顿成效显著,实是我大赵之福也。”

    田大人等脸色齐变,躬身道:“原来是五公子到了。”

    楚铮长揖还礼,笑道:“三位世伯对一后生施礼,莫非存心想折煞小侄?”

    三人齐道不敢,均暗想素闻楚家五公子为人谦和,毫无纨绔之气,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梁临渊却对楚铮丝毫不惧,仍道:“楚公子方才所道才属偏颇之言,一人德行有亏岂可居于高位?”

    楚铮笑道:“梁大人,若一人有德无才,能否胜任尚书一职?”

    梁临渊道:“大德者乃为大贤士,岂会无才?”

    楚铮心想久闻京城有两大书呆子,一个是兵部尚书郭怀的儿子郭朴,另一个便是眼前的梁临渊了,自己平时甚少与之交往,今日一见没想到竟是这般迂腐,说道:“梁大人,术业有专攻,大德之人也不是样样精通。譬如兵部尚书郭大人应可算德才兼备之人吧,可若让他为吏部尚书定是远不如成大人。再说了,梁大人认为朝中可有哪位德才兼备者能胜任这吏部尚书的?”

    梁临渊不屑道:“你们三大世家权倾朝野,真正德才兼备者哪有出头之日?”说完便抱拳道,“在下告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