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事故

    第三十六章 事故 (第2/3页)

赋和人头税,士绅地主会想尽办法把负担转到佃户农民身上,引起更加尖锐的社会矛盾。

    湖南是楚军的大本营,是汪克凡事业的根基,决不能采用涸泽而渔的短视做法,但是楚军要打仗,要扩军,要更换各种新式装备,说来说去都是一个钱字,湖南每年能收到近百万的税赋钱粮,无论有什么困难,这笔钱必须收。

    汪克凡计划仿照我党我军的成功经验,实行相对温和的减租减息政策,一方面保护地主的基本利益,一方面减轻农民和佃户的负担,简单来说,就是要确保赋税征收的公平,谁的地谁来交田赋,另外还得减免佃户的田租。

    明末农村社会的生态链其实很简单,佃户是任人宰割的羊,地主是吃肉的狼,广大的自耕农是脚步轻快的鹿,一般很难被狼捕食,但在明末的天灾**中,有太多的自耕农破产变成佃户,甚至无法保证基本的生存,才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

    汪克凡可不希望后院起火,减租减息其实就是杀富济贫,强行逼迫地主降低田租,以降低赤贫农民的负担,至于朝廷征收的赋税,也尽量要从地主的口袋里掏出来。

    这么做无疑会伤害地主士绅的利益,或明或暗的阻力在所难免,而且力度之大会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楚军手里虽然握着刀把子,也不能简单一刀挥过去,而要慢慢理顺这团乱麻。

    湘潭县只是一个试点,一个“特区”,下一步还要向全省推广,这里面的工作量非常大,汪克斌突然接到调令,上司和同事都一再挽留,汪克斌本人也刚刚进入角色,正干的顺手,一开始并不想走……但是,调令最后一句话终于让他下定决心,离开了湘潭县,离开了工作队。

    参加南昌会战!

    作为一名武进士,一名军官,汪克斌的骨子里充满了对战场的渴望,他辞别同事和乡亲,按照命令首先赶往衡阳,押送一批新式武器弹药,辗转来到南昌前线。

    这批武器弹药包括两门八磅炮,二百支燧发枪,以及相关的子弹火药等等,听说这都是衡阳兵工厂的最新改进产品,性能和杀伤力都有进一步提高。汪克斌虽然没有亲眼看到试射,但只从外观和重量上来看,就知道这批武器的确和以前不同。

    无论八磅炮还是燧发枪,重量都有所减轻,结构上更加紧凑,第一次见到那两门八磅炮的时候,汪克斌还以为它们都是六磅炮。看着比六磅炮粗不了多少的炮管,汪克斌不禁有些担心,这么细的炮管,打上几炮说不定就会炸膛。

    但是,衡阳兵工厂的王景却拍着胸脯保证,这种新式火炮肯定能打七斤重的炮子,一口气连打上几百发也没有问题,如果真的炸膛了,他甘受军法处置。

    虽然变轻了不少,但大炮终归还是大炮,这两门八磅炮都有一千六百多斤,用人力畜力搬运非常辛苦,衡阳兵工厂给它们做了配套的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