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九章 暴风雨转中雨

    第一二九章 暴风雨转中雨 (第2/3页)

忙,大多时候还是斗不过文官,生错了时代的正德皇帝,不能认老爸的嘉靖皇帝,只能装哑巴的隆庆皇帝,坚决不上朝的万历皇帝……都被文官欺负的很惨。

    按照朱元璋设计的政治体系,皇权本来可以保证足够的权威,皇帝之所以斗不过文官,里面的原因很复杂。

    从表面上来说,文官之所以如此强势,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舆论和话语权,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十几年如一日被灌输各种理学思想,对文官集团不敢下狠手,害怕染上道德污点。比如万历皇帝被文官欺负了,长年赌气不上朝,却没有其他的行动,反而让文官的权利越来越大。

    从深层次的原因来说,皇权降低是因为政治架构出现了问题。王公勋贵被圈养了,武将处处仰人鼻息,只剩下“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皇帝名义上掌握着最高权力,但是各种施政方针和决策都要通过文官集团执行,宦官集团因为自身素质有限,不足以承担重任,皇帝身边可以信任的人越来越少,干什么事情都要通过文官,被一定程度的架空了。

    到了明朝末年,崇祯皇帝上来就把魏忠贤漆里哐啷干掉了,一时间“众正盈朝”,东林党把持朝局。具体到每个人,东林党未必都是祸国殃民的奸臣,但在没有制衡和监督的情况下,国家的方针政策连续出现重大失误,再加上各种天灾**,大明王朝迅速走向衰落,形势急剧恶化。

    崇祯帝后来也发现情况不对,开始重用曹化淳等太监,但是为时已晚,“万历三大征”的辉煌还在人们的记忆中,大明王朝转眼间就土崩瓦解。崇祯临死前痛呼“诸臣误我”,充满了的懊悔和无奈,把文官集团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全部、彻底的否定。

    到了南明时期,武将的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整个的政治架构没有变,仍然是文官当政的老一套,如此一来,皇权反而进一步降低……弘光帝为了对抗文官集团,通过权臣马士英和武将联合,和东林党正好打了个平手,略微还占一点上风,隆武帝上台后,在东林党和郑芝龙的双重挤压下,像个受气的小媳妇。

    隆武帝登基之后,一直试图改变这种情况,在福建时期就开始扶植南党,对抗东林党和郑芝龙的双重封锁,再加上他血统不正,急于笼络人心,所以大发乌纱帽。在福建时期,隆武朝的内阁成员之多,开创了大明朝从未有过的先例,最多的时候一度高达二十余人。

    逃出福建后,军阀中再没有像郑芝龙这样的庞然大物,武将的威胁迅速降低,文官集团变成了皇权的最大敌人。为了对抗文官集团,隆武帝和汪克凡联合,一个逃亡皇帝加上一个羽翼未丰的小军阀,用了三年时间不断蚕食,从文官手里夺回了不少权力。

    矛盾在日积月累,不同的施政方针,早晚会发生激烈的碰撞,隆武新政就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