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点将

    第十二章 点将 (第2/3页)

键时刻少了一股子冲劲,少了一股拼命的狠劲,通城营这支部队,总觉得韧性有些不足。

    张家玉文武全才,经文、诗词、书画、剑击等等,君子六艺样样精通,中过进士,又结交广阔,江湖草莽无不敬服,在广东拉起一支一万多人的义兵,充分说明了他的组织能力和人格魅力。但是加入楚军后,东莞营一直没有打过独立的硬仗,张家玉的军事经验还嫌不足,实战指挥能力也有待提高。

    王鼎出身官宦世家,早年中过举人,经过这几年在军旅中的戎马生涯,他说话办事都变得粗犷了很多,但是骨子里仍然是个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在楚军的高级将领中,王鼎的军事水平相对最差,主要负责吉安营的管理,指挥作战的时候基本上都依赖顾宗福。

    顾宗福是九边老将,经验丰富,打仗的时候完全可以独当一面,有什么任务交给他都能放心。但是他在大明官军里呆的久了,身上沾染了不少军阀习气,加上他是一个天生的臭嘴巴,在楚军高级将领中人缘很不好,只有豪爽仗义的谭啸和他的关系还不错。

    总的来说,楚军老八营的高级将领中,步兵营的几位主将还缺乏经验,显得有些稚嫩,身上的缺点和优点同样明显,反倒是两个骑兵营的主将好一些……帖兆荣长期担任中低层军官,加入楚军后心态摆得很正,汪猛年纪虽轻,但也是农民军里久经沙场的骁将,他们两个,把西骑营和江骑营都带的不错。

    谭啸和周国栋等人也知道自己缺乏经验,一直比较努力,一直在成长和提高,但是楚军发展的速度实在太快,不断出现新的挑战,他们成长的速度有点跟不上,在长期和高强度的压力下,身上有什么缺点,都被成倍的放大出来。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汪克凡起兵的时候条件有限,就像样板戏《沙家浜》里的胡传魁,“老子的队伍刚开张,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手下没有现成的高素质人才,只能拉起这样一套班底……汪晟他们几个原本都不懂军事,半路出家,秀才带兵,虽然经过四五年的锻炼,他们的能力水平提高了不少,但和真正的良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借着南昌会战的教训,汪克凡和他们几个一一谈心。

    谈心是开放式的,除了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之外,还有战友、朋友之间诚挚的交流,话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往往随兴所至,气氛亲切而真诚。除了部队建设等军事问题,当前抗清形势、国计民生,朝廷政局、“土改”新政、人物风评、乃至于他们的个人问题……都在谈话范围之内。

    对于他们的缺点,汪克凡无不谆谆告诫,务必加以改正。

    作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不一定是惊世绝艳的军事天才,综合素质才最重要,情商智商和各方面能力都不能有明显的短板。和闯营的将领相比,他们虽然还嫩了些,但是可塑性更强,成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