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此战若胜 江南可定

    第一百零八章 此战若胜 江南可定 (第2/3页)

廷大员,他也没理由疏忽怠慢唐王朱聿鐭的请求,前线战局有什么新变化,都应该在第一时间送来消息,对今后的战略安排和使节团交换意见。

    隆武帝这次调整东征战略,重心向南京方面倾斜,汤来贺并不十分赞同,向朱聿鐭几次提出折中修改意见,并且很隐晦地表达了不满情绪。福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军力财力和物力,明军各部伤亡士兵已经超过一万五千人,功败垂成之际却釜底抽薪,汤来贺的不满代表着福建明军的普遍情绪,他本人更承受着隆武帝和前线将士的双重压力,千方百计想为福建方面争取更多的资源。

    按照朱聿鐭的理解,如果宁镇前线战局不利,楚军节节败退,汤来贺肯定会质疑调整东征战略的正确性,既然楚军打不过济尔哈朗,为什么要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军力、财力投入南京方面?如果宁镇前线战局有利,楚军挡住了济尔哈朗的进攻,汤来贺同样会质疑调整东征战略的必要性,既然已经能打赢了,为什么还要继续投入宝贵的资源,而不是用到更为需要的福建战场?

    可是汤来贺一直音信全无,焦琏也没有送来消息,朱聿鐭等得心焦,每天都要去席宝田那里询问几次。席宝田倒是提供了一份军情报告,但是内容过于专业,过于简单,xx高地失守,xx高地收复,x营x哨向x区域集结等等,朱聿鐭一多半看不懂,一小半感觉太空泛……楚军对自己的伤亡人数统计得较为精确,动辄几十人、上百人乃至数百人的伤亡,朱聿鐭从中找到了焦琏所部的伤亡数字,一千三百名阳朔兵参战竟然伤亡五百余人,将近四成的伤亡比例看上去非常恐怖。清军的伤亡人数却没有具体数据,大部分都是“待统计”、“待核实”一类的字眼。

    这份军情报告通篇都是客观陈述。冷冰冰的风格没有一丝感**彩,对具体战斗的描述很简略。看不出到底打赢了还是打输了,但是朱聿鐭从字里行间看出一个事实,楚军正在步步后退,接连放弃阵地,清军却步步进逼,不断向前推进……他为此询问席宝田,席宝田的解释是楚军主动性后撤,整体防线仍然稳固可靠,这样的答复根本无法让人放心。朱聿鐭反而更加担忧。从崇祯朝开始明军打败仗的时候就是这套说辞,朱聿鐭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楚军不断后退,焦琏所部伤亡惨重,汤来贺一直没有来信,这重重迹象综合起来都指向一个结论,前线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

    “哪怕天要塌下来了,也得让孤王知道实情呀!汤来贺现在到底在哪里?该不是席宝田从中作梗,有意隐瞒军情?这些军将一向胆大妄为。欺上瞒下最是擅长,若果真如此,孤王定然要重重责罚于他!”朱聿鐭提起席宝田就是一肚子气,要不是这个家伙硬拦着。他早就离开秣陵关到前线了。

    “殿下还请息怒,眼下还得求着席宝田,真和他闹僵了反而不美。”马吉祥想了想。说道:“殿下若是担心前线战局,不如选派一二心腹之人。请席宝田通融放行过关,去军前探查究竟。只要朝廷使团留在秣陵关。席宝田就不违汪克凡将令,没道理从中为难……但,但若汪军门暗中早有授意,殿下这么做又怕……”

    他还没有说完,朱聿鐭已从椅子上一跃而起,腾腾腾向外快步走去,大声说道:“嗨,我早怎么没想到?孤王这就去寻席宝田,来,你也跟我一起去!”

    听说要过关的只是唐王的两个亲随,不是使节团的成员,席宝田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甚至还派出十名楚军士兵随同前往,除了保护唐王亲随的安全之外,也能帮他们更方便地找到焦琏和汤来贺,毕竟这两个唐王亲随人生地不熟,在山沟里乱钻一气耽误时间不说,还可能被当成清军的细作被抓起来。

    见席宝田这么配合,朱聿鐭对他的观感大幅好转,兴致勃勃地提出邀请,当晚找一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