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八章 车马会南城

    第一二八章 车马会南城 (第2/3页)

能够推行成功。

    (站在满清的角度上,多尔衮是个很牛逼的帝王,为满清帝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和皇太极比起来,他还是略逊一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多尔衮是捡了皇太极的便宜,他当政期间执行的很多内外政策,都是皇太极时期的延续和发展……除了剃发令的明显失误外,多尔衮过于专权,残酷地打击和清洗政敌,也造成了满清国力军力的迅速下降,只可惜南明更擅长窝里斗,还是没有抓住机会。)

    剃发令上的失误,没人敢在多尔衮的面前提起,直到听范文程讲了魏孝文帝的故事,他才自己琢磨过来(魏孝文帝是鲜卑族出身的皇帝,成功推行汉化改革,史称孝文帝中兴)。

    琢磨过来也晚了。

    为了一道剃发令,战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汉人固然血流成河,清廷同样元气大伤,多尔衮哪怕权倾朝野也担不起这个责任……他反而变得更加敏感,生怕政敌抓住这个问题不放,利用他的失误发起攻击,所以对剃发令的推行更加坚决,更加残酷,以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威信。

    史书听得多了,多尔衮越发意识到,汉民族悠久的历史蕴含着太多的智慧,璀璨的汉族文化也是刚刚脱离奴隶社会的满清远不能比的,想要维持大清王朝的长远统治,必须接受和融合汉文化,并且根据满清的需要对其进行阉割。

    听几位汉臣宿儒讲史论今,是多尔衮现在最钟意的消遣,这段时间,范文程在给他讲解明代开国史。朱元璋和明朝诸多开国功勋之间的故事,让多尔衮若有所悟。连着几天都不太说话,把伺候他的女官太监都吓得不轻。

    今天下午。范文程讲的是明成祖朱棣的事迹,多尔衮听完之后非常开心,抚掌大笑。

    “明成祖真乃一代雄主,孤自愧不如!”多尔衮对朱棣真心敬佩,真心仰慕,看人家也是当叔王的,直接起兵抢了皇帝宝座,比自己可潇洒爽利得多,他一边开心地笑着。一边打量着范文程的神色,看他会如何作答。

    “皇父摄政王过谦了,大清万年不拔之业,皆由皇父摄政王一手铸就,比胜朝朱棣毫不逊色。”范文程态度恭敬,对多尔衮的露骨试探却无动于衷。

    “哈哈哈,孤若是朱棣,大概就没有迁都北京的气魄,而是留在南京。今日我大清入关之后,局面便又不同。”多尔衮的嘴巴虽然仍在笑着,眼中的笑意却淡了几分。

    在这几位“老师”中,他最欣赏范文程。可惜这些汉臣都是明哲保身的老狐狸,不愿参与满清内部的权力斗争。比如这个范文程吧,多尔衮对他极力拉拢。不但设为文臣之首,而且极为尊重和袒护。多铎因为抢了他的老婆,被将罪夺了十五个牛录。创下大清王公处罚最重的记录,可惜他还是不愿彻底归附,和多尔衮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胜朝自取灭亡,早晚必为大清王师所破,此为天命所归,无论其定都北京还是江宁都无关大局,不过,眼下的江宁之战干系重大,朝野上下万众瞩目,无论胜负结果如何,皇父摄政王都应早作打算。”范文程是文官,一般不关心前线战局,现在却对南京会战异常关注,其实不只他一个,整个清廷都知道南京会战是一战定国运的决战,明军如果战败,基本上就注定了灭亡的命运,清军如果战败,短期内再无力统一全国。

    两人又说了几句话,太监进来禀报,洪承畴在府外请求觐见。

    多尔衮现在是满清的太上皇,而且还是直接执政的太上皇,每天都要在王府里召见文武大臣,商议军政大事,洪承畴就是应召而来。

    范文程行礼告退,时间不长,太监带着洪承畴走了进来。

    见礼之后,多尔衮赐座。

    “亨九先生,南京战局胶着之际,郑成功突然率领千艘战舡进入长江口,河南李来亨也逼近淮河,我军是否有战败之虑?”在个人观感上,多尔衮不喜欢洪承畴这个人,但他知道洪承畴打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