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七章 解读

    第一五七章 解读 (第2/3页)

到多尔衮的刀下。宰掉这口大肥猪后。清廷才有能力对南方各省发起一波又一波的进攻,让十多万八旗兵都领上了铁杆庄稼,恢复京畿、直隶、山东、河南等地的社会秩序,在关内站稳了脚跟。

    说到底,清廷的战略其实还是以战养战,中国这么大,他们一口吞不掉,每打下一块地方都要连骨头渣子都嚼碎了才能罢休。江南地区的士绅地主和军阀们一开始对满清抱有幻想,以为投降归顺就能保住他们的富贵安逸,就像强盗闯进了家门,赶紧好酒好肉招待,以为能躲过一劫,但是多尔衮又怎么能让他们的小算盘得逞,你不造反我逼着你造反,一个剃发令下来,清廷在江南地区屠杀了上千万汉人,抢走了无数的财富,然后开始远远高过明王朝时期的残酷剥削(在顺治前期,清廷对江南一直课以重税,这个是有史料支持的,不多引用了)。

    士绅地主开始反抗,比如钱谦益辞官后一直暗中联络抗清;军阀开始反抗,比如金声桓,比如历史上的李成栋,还有郑芝龙投降后的郑家余部,直接举起大旗和清军作战;普通百姓开始反抗,比如各地的抗清义师,虽然屡屡被清军剿灭,却又屡屡揭竿而起,郑成功和鲁王政权正是由于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才能在东南地区一直坚持抗清,直到康熙年间。

    在历史上,江南地区的抗清斗争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在这个时空里,楚军横空出世,终于促成了宁镇会战的辉煌胜利。军民是胜利之本,除了楚军英勇善战之外,江南各省百姓的支持,也是楚军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

    “倘有抱道君子,痛鞑虏之横行江南,赫然奋怒以卫中华者,本国公礼之幕府,待以宾师。倘有仗义仁人,捐银助饷者,千金以内,给予实收部照,千金以上,专摺奏请优叙。倘有久陷清虏军中,以城来降者,本国公收之帐下,奏受官爵。倘有被胁经年,临阵弃械,徒手归诚者,一概免死,资遣回藉……若尔披胁之人,甘心从逆,抗拒天诛,大兵一到,玉石俱焚,亦不能更为分别也……”

    很厉害!让读书人捍卫名教(名教就是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抢占大义名分上的制高点,对普通百姓又提出“匹夫有责”的口号,同时又号称要“遣兵北逐清虏,拯生民于涂炭,复中华之威仪”,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号召力,看到这篇檄文后,江南各地必将云起响应,各方人才纷纷加入楚军阵营,绿营兵却会失去斗志,成建制的向楚军投降,除了清军重兵把守的州府外,其他地方多半会传檄而下,汪克凡兵不血刃,就能占领江南的大部分地区。

    光是文章做得好还罢了,关键是时间点抓的好,江南各地这几年苦于满清的种种暴政,抗清意愿非常强烈,楚军又打赢了宁镇会战,腰杆正是最硬的时候,百姓们当然一呼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