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 江南路,人各有心

    第六百零五章 江南路,人各有心 (第1/3页)

    “定海总兵潘连承的使者刚走,杭州副都统白道隆的使者又来了,陛下这一招真是绝,打在了鞑子朝廷的软肋上。”

    范晋身为枢密院知政,自然不会屈尊去跟白道隆的使者亲谈,此事另有人解决,他回到自己的大帐,负责江南行营和龙门港防务的外郎将徐师道前来禀报防务,顺口感慨了一句。

    范晋道:“治大国如烹小鲜,华夏鼎革,更是难上加难,你也知道其中的利害了?”

    徐师道跟黄慎、庄在意等人都是黄埔陆军学院的前身,黄埔讲武学堂第一期毕业,这几年来表现突出,已挑起了陆军中层指挥官的担子。

    之前这帮陆军新秀,满脑子都是尽快光复华夏,再起汉唐。去年着力南洋,大战吕宋,他们还能忍,今年南洋大体平静。朝廷却还迟迟不对北面动手,他们很是不满。如今动手了,却是以工商入江南,搞什么“商货殖民”,更是想不通。

    范晋带队坐镇龙门,点了徐师道的将,这一个多月折腾下来,徐师道见识了江南的繁杂人心,思想也有了转变。

    这么大个江南,有着自成一体,根深蒂固的利益之基,一路长到鞑子的朝廷上,用军队打下来,不过只切断了通往鞑子朝廷的那些联系,利益根基却原封未动,到时会乱成什么样子,徐师道难以想象。

    别说江南了,英华一国,从当年人心对战,到地价风波,再到股市风潮,闽粤矛盾,都是一路闹腾这么走过来的。好在皇帝带着朝廷总是见机在先,还让他们军人为谋一国之利挥洒血汗,在南洋另辟天地,才容下了这些矛盾,不至于乱了一国根基。

    如果骤然吞吃下这么大一个江南,别的不说,徐师道相信,说不定事态会乱得让皇帝打破军队不对内的许诺,到时英华所守的华夏道义,皇帝所倡的皇英君宪,还能立得住脚?

    现在好了,就占住龙门这一小角地盘,朝廷缩在后面,以武力威慑,推着工商去争食,去摧垮江南利益之网,瓦解江南人心,就如慢火炖汤。

    瞧,鞑子朝廷正抡圆了嗓子,正在叫嚣君臣大义,鼓动江南民人敌视英华。可下面那些官员,那些军将,却不是白痴,一面是利,一面是枪炮,他选哪个?

    范晋接着却又犯酸了,摇头感慨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里是江南,不是广东。若是继续让这些人把住大利,也不是好事。”

    这事再深下去,就不是徐师道这样的军人脑袋能转得动的了,他只能挠头。

    此时另两人进了大帐,是薛雪和向怀良,正是他们二人在跟白道隆的使者谈。向怀良一脸喜色地道:“金山卫这条路握住了,松江和杭州两点基本已开。”

    范晋皱眉:“松江府和杭州府可是江浙之根,就白道隆一个人,怕是搞不定吧。”

    薛雪点头:“松江知府已经服软了,毕竟龙门离松江府城就这点距离,杭州府……年羹尧的将军行辕就在杭州,那里还要费一番手脚。杭州府之前在江南文祸里特别积极,国内的江南文人对其恨之入骨,我看还是让天地会和军情司动手,把杭州知府抓回国中公审,也好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