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 我们来谈谈宗主权

    第六百四十二章 我们来谈谈宗主权 (第2/3页)

人,建起了英朝,十来年就占了中国的整个南方,虽然还没光复整个中国,国势似乎比大明还盛,连盘踞吕宋那么久的西班牙人都被赶跑,荷兰人更奉大英为南洋之主,不敢再跨雷池一步。

    幕府统治一国,将军管领天下,虽然锁国,耳目并不闭塞,对这个大英朝,幕府上下就一个结论:强大,难以匹敌。

    我们曰本,历来都崇仰强者,这样的邻居,当然要低头侍奉,努力学习。

    可是……

    自德川吉宗继位后,迫于幕府的财政压力,一力推行改革。不仅放松了锁国政策,还在农事上下了大力气。以“复幕府旧制”为口号,一面强化幕府对各藩的控制,也一面小心地撑开了透向海外的窗缝。

    在德川吉宗继位的前十年里,他一面继续严守锁国政策,只允许荷兰人的船在指定的长崎等地交易,而且一年还只能来一艘,海贸依旧以中国和朝鲜为主。但又许可输入中国人翻译的西洋书籍,让国内学习“经世之学”,解决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这是不得已的平衡之策,幕府为什么要锁国?表面的原因是怕罗马公教的人心冲击,实质却是借着锁国,压制各藩,维持幕府超然于各藩之上的绝对实力。

    为此他也延续,甚至光大了历代将军的政策,大建“圣堂”,讲习程朱理学,让“义理”深入人心,

    眼见这场“享保改革”即将有成,中国的变化却如一场飓风,持续不断地从南面刮来。交趾、广南、暹罗乃至吕宋,全成了南中国那个英朝的领地,甚至还远及扶南。而挂着双身龙旗的商船更塞满了南洋,据说就因为南洋更赚钱,而且没有那么繁琐的手续和限制,不仅来曰本的走私“华船”越来越少,甚至正规的商船堪合状都发不足额了,换在以前,那是中国商人千方百计要抢到的宝贝。

    渐渐对南面的事有了更多了解,德川吉宗才隐隐品出了味道,这个大英,确实很强,但似乎走着一条难以理解的路,更近于西洋人的路。

    这让他心存疑虑,也让幕府这几年来,一直就静静地看着,看大英会走到哪一步,会变成什么样子。

    戏没看完,自己却被拉上了台,大英开始朝北看了,仅仅只是淡淡一眼,就抢下了琉球。

    琉球不过是萨摩藩的领地,而且还是偷偷摸摸宣布的,就算是麻烦,也只是萨摩藩的麻烦,他和幕府重臣都是这么想的,所以没有任何反应,觉得还能继续看下去。

    好了,选择终于逼上了门,大英派来使臣,要求澄清琉球的宗主权。

    琉球的宗主权不是什么大问题,让幕府重臣们争得面红耳赤的,是曰本的未来,是曰本到底该怎么跟大英相处。

    不少重臣建言跟大英友好,以便学习效仿,德川吉宗也有这个想法。他自小也是学着和歌和华文长大的,程朱学也很精熟,中国就是一座入云的高山,始终立在曰本的眼前,怎么也难逾越。追寻、超越中国,是任何一位主政天下的将军心中最深沉的梦。

    可这几年从中国传入的书籍,还有那些“报纸”,显示着中国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让熟悉了程朱,熟悉了汉唐和宋明那个中国的德川吉宗迷惘了。

    上古先秦的诸子百家,欧罗巴列国的种种学说,都融在了“天道”之下,还跟民间广兴的天主教并行,让那个大英的面目显得格外混杂,高深莫测。

    看不懂这样的中国,幕府和他,依旧紧紧关着曰本的大门,直到大英为琉球的宗主权敲上了门。

    “英朝只是占着中国一隅,根本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听说那个国家全都是贪婪的商人在艹纵国政,我们曰本就该离得他们远远的,绝不跟他们有什么来往!”

    “琉球只是英朝侵略我们曰本的第一步,那个圣道皇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在南洋四面开战,他肯定怀着征服我们整个曰本的野心!我们就该当作蒙古人一样防范!”

    “决不能退步!一旦让出了琉球,萨摩藩怎么办?他们对我们幕府只会更加不满!我们就该守护幕府的威严,以全曰本的安危为旗号,团结各藩,共同抵挡英朝,这样他们一定会知难而退!”

    德川吉宗很有些惶恐,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