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十二 说情

    一百七十二 说情 (第1/3页)

    

    以下是:为你提供的《》(正文)正文,敬请欣赏!

    南唐的这次北伐。可以说既在孟聚意料之中,又在他的预计之外。

    自从南唐皇帝仁兴陛下就位以来,这位颇具雄心的青年皇帝就一直积极整军备战。他清洗了无能的军中老将,脱颖提拔了一批颇具才能的青年将领,重金投入斗铠的生产和研制,重用萧何我、沈浩然、卫颖等精明能干的军事将领,以强势的主动姿态眺望长江以北的广袤平原——事实上,从太昌七年开始,南唐准备要北伐的消息就广为流传,连洛京卖茶叶蛋的小贩都了。

    但无奈,皇帝虽然雄心勃勃,大臣却多是打酱油的。

    历史上,南朝也不是没北伐过,每次都是雄心壮志开头,哭哭啼啼结束。北兵强悍不可敌,这已是南唐朝臣的共识了。打赢了还好说,万一打输了,惹翻了北兵,杀过长江来办?

    面对雄心勃勃、满腔热情的青年皇帝,老奸巨猾的朝臣们当然不会反对——这是立场问题,绝不能的——我们绝对支持陛下北伐。但北伐的目标是哪里呢,是西蜀,还是北魏?

    在江都朝廷上,两派大臣争辩不休。

    按照孟聚的看法,该选择江淮还是巴蜀,这纯粹是个战略问题,应该由将军们来讨论,分析双方军力、装备、地形等因素,然后自然就得出结论了。

    但可惜,做决定的不是军人,而是朝中的大臣——哪怕再简单的事,如果交到了文官手上,那就会变成复杂的烦。

    在江都朝廷上,文官们长篇大论地引经据典,争辩不休,不过他们争论的不是装备、军力、地形等具体军事问题——这些问题他们也不懂——而是竭力强调对朝廷忠心耿耿,所以的主张一定不会,顺带着论证对方主张的谬误和包藏祸心,定是敌国派来的奸细——这也是华族政争通常的规律了:因为我是忠臣,忠臣的主张自然是好的,与忠臣我作对的自然是奸邪之辈,奸邪之辈的话肯定万万不能的。

    江都朝廷讨论了足足大半年,最后演变成朝中两大势力的政争——孟聚有时猜测,南唐的大臣们该不会是想让漫长的争辩把年青皇帝的耐性都消磨光,让他老实在后宫玩算了?

    南唐天天说要北伐,却总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孟聚觉得。北伐就象沙漠上的海市蜃楼一般,永远走不到的。尤其是从洛京后,失去了与易的联系,他更是感觉那八年的鹰侯经历,就跟梦一般虚幻,如尘烟般慢慢消散。

    但现在,突然接到总署的报告,孟聚心情复杂,也说不出是滋味,握着信函久久发呆。

    “镇督大人,南唐北伐了吗?我们是打输还是赢了?”

    欧阳辉好奇地问,众人也纷纷望——据说江都至襄阳线上光是斗铠师就不下三十个,各式斗铠将近七千具,蓄势待发了那么多年,也不知北魏前沿的江淮镇和豫南镇能否抵挡得住?虽然大家平时对朝廷也有诸多不满和怨气,但朝廷毕竟是的饭碗班主,听闻南唐大举进攻,众人不由得也担心起来。

    孟聚摇头没打——总署的公函里说,南唐军队攻打的是西蜀国,他们已攻克了西蜀南郡的夷陵、秭归两城,将要拿下万州全郡——看来。南军兵锋犀利,入川之势已不可阻挡。”

    南唐不是直接攻打北魏,大家都是松了口气。众人都觉得,西蜀虽然是北魏的附庸国,但他们同时也向南唐称臣——就让这帮玩死尸的两面派和南军打个你死我活好了,最好都同归于尽算了。

    孟聚隐隐觉得,南唐选择西蜀先下手,是犯了一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南唐没能把全盛的一击对准大敌北魏,而是选择了偏安的西蜀,这是犯了战略大误。与北魏决战,那是生死仗,虽然凶险,但一旦获胜,收复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