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圈地

    第二百五十六章 圈地 (第2/3页)



    不但李敬玄反对,许多朝臣皆不赞成。想法两样,李治也想李家王朝千载万世,可这些大臣更多看重自己的清名,不能再让太子往下面拖了。

    李威叹息一声,说道:“不仅是为新渠募捐,官田渐渐减少,连后进功臣都不能实封。百姓却在增加,地主侵并日重,于是朝廷困窘,百姓贫苦。又没有解决之道。其实孤这个主意,依然会使富者更富,不过能稍稍将此祸水东引罢了。”

    提及此事,在座的大臣又不能吭声。

    李威将画好的世界地图拿了出来,没有敢画圆,因此大西洋不在地图上,更是不标准,然后指着大洋洲说道:“此处天气炎热,气候恰与我朝相反,夏时冷,冬时热。以及其他地方,都有许多地区适宜放牧耕作。上面有一些百姓,可是愚昧落后,都不及南诏各个生僚。地方又极其广大,甚至不亚于我们大唐面积。有本事到哪里开柘去,何必在自己乡里邻居身上盘剥?”

    刘审礼道:“殿下,你有没有想过,一旦开了海路,海上波涛汹涌,会有许多百姓以及商贾,会因此丧生?”

    “孤怎能不知。然而不开海路,水利之费无法筹集。一年因为漕运,死了多少百姓,想来刘尚书也是清楚的。况且,孤此议只是试开,成功可以再议扩充,失败也可以立即收回。不然要不了多少年,甚至一百年两百年后,因为地少人多,百姓无法生存,大家就可以看到我们子孙,为葛荣,为张角之流屠杀。”

    说到这里,李威顿了顿道:“如果各位同意,陆马与梁金柱二人,可以立即拿出两万缗钱,作为捐助。”

    陆梁二人与太子隐隐有一些关系,各人皆是清楚一点的,当然不知道所谓的陆梁二人的产业,其实就是李威的。

    一个个再次无语,甚至很多人感到震撼,此二人不仅是这两万缗钱,象活字又捐了一万缗钱,甚至有些大臣还知道皇后兴种棉花时,又拿出一万缗钱。以及其他的种种,这是摆在台面上的,背下里又捐了多少钱,无人得知了。

    以前的善举不算,可能得利这么多,全是经商而来。又不能说两人是奸商,应当来说,两个人做得很好了,甚至许多大臣扪心自问,换作自己,未必能做出他们的壮举。也说明商业来钱之快。

    大道理不谈,就是两万缗钱放在这里,又不谋官爵,已经足以让官员心动。

    倒是韦弘机狐疑地看了李威一眼,别的不知,这条谋财方法,也是太子刚想出不久,自己一路与太子同行,并没有看到那两位商人派人与太子联系。这两万缗钱从何而来的?当然,不解,也不敢问,更不敢说。

    停了好一会儿,终于默认,开始商议。到了傍晚时分,一道道命令向各州县下达。

    首先是粮仓,用明诏下达九州。然后是蕃市与海市。这是商议许久的,因此下达很快。主要就是漕运与开渠了,同意了太子与韦弘机的建议,立即在三门寻找换舶之所,江船河船渭船转卸而行。又让将作匠谋造图纸,完善现在的内河漕运船舶技术,分派各个船坞。

    接下来的两道诏书,就有许多争议了。

    第一是开工广通渠,朝廷先行垫付二十万缗钱,肯定不够,不过不能等李威那个变钱之法,秋天渐渐来临,水势越来越小,可以先行治理了。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有故渠,还要载断一些河流,必须对相关农田灌溉产生影响。一部分河渠又经过城内,甚至为了扩建,还要拆迁百姓的房屋。虽然是弱势群体,在这个时代更没有发言权,可为了争议少些,还需协商进行。

    真正争议的是李威的筹款之策。

    明诏是朝廷禁止百姓出国,然临海一些贫瘠之所百姓屡禁止不改,堵不如疏,因此朝廷选派一些良商,准充出海。商贸二字没有提,不过既然出海了,不可能是打渔去的。并且可以自备一些武器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