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论菊

    第二百五十七章 论菊 (第2/3页)



    准确说,黑火yao各项技术,已经成形,离黑火yao出现,只隔着一层窗户纸。比李威想的还要乐观,李威这才开口,说出自己的请求。当然,不能在三清殿试验,nong不好让三清殿出现火灾,又要招惹口舌。还有,试验时量不能太大。虽然威力小,可只要量足,炸死人,还不成问题的。又再三警告,不能接近火源等等。

    总之,李威心情大好,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一下清虚的炼丹过程。又现了清虚所用的两个小炉童竟是两个十三四的少女,长得眉清目秀。不由多看了一眼,心里在猜测这个牛鼻子,从什么地方nong来的女童。

    两个小姑娘正在用扇子扇丹炉,让他看得不好意思,扇子都扇偏了。

    ……

    算是新政,可是冰火两热天。

    新粮仓反对的人很少,而且就近运粮,节约了大量开支,又让百姓少了许多徭役,甚至因为朝廷出了重资,阻止了粮价下滑,爱益的人多,受害的人少。又不是谋利,上下一片赞成之声。

    可是几个蕃市引起的弹劾比较多了。李威倒是听到另一种声音,原来唐朝立国之初,战争很多,又因为突厥强大,西域以及灵武之地,有许多落在突厥人手里,战马一直不足。所以下令禁止贩马。这些年,这条禁令松驰,不是经商的百姓都不知道此事。直到这道诏书下达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大型牲畜是禁止私人贩卖的。

    儒生们十分反对,认为朝廷是夺利。可百姓都很是赞成,边塞的胡人将马牛羊当饭吃,放在中原多好。别的不说,就说长安郊外,多少户人家合伙养一头大牲口,都当作了宝贝。马牛可以用来耕地,骡子与骆驼可以用来拉货。一旦放开,价格会下跌,也是便民。只可惜北方放牧的是黄牛,江南迫切需要的水牛依然很罕见。

    到了海市与出海,老百姓不懂,一个个缄默不语。但大儒们反对的人更多,远远过上次议授几个商人爵位之事。商人自己表现同样不是很热烈,对海外的种种不熟悉,虽然也看到听到一些胡人与大食人靠丝绸之路与海运赚了许多钱。然而对大海陌生,怕有风险。又是为新渠筹款的,出的钱少,得不到名额,出的钱多,自己又拿不出。能拿出的又不想谋这个财,居然僵持下来。最主要是看到众儒群情激愤,那个所谓的岛主,只是虚衔,连一个正式的品阶也没有。朝廷又制订了许多框架做了限制,让许多人打退堂鼓了。

    询问的人有,有动向的人却是很少。

    这让李威感到郁闷。

    秋天又深了一分,风一吹,已经听到沙沙的落叶声。

    李威正在崇文馆,听大儒们讲解经义。策划是他的,具体执行,不管了。再说,也吵得狠,不大想听。于是继续代父亲“监国”,甚至有意识尝试批阅一些奏折。但也感到自己还是有缺陷,因此,批阅得不多,多是以学习为目标的。有时候也回到东宫,甚至继续在崇文馆学习经义。

    这也是身体慢慢强壮起来,精力好了。换作前年的身体,绝对承受不起。

    一个太监走了过来,说道:“殿下,皇后请你去大明宫。”

    将李威引到蓬莱山脚下,紧挨着太掖池有一个凉亭。太掖池里的荷叶全部开始渐渐枯萎,但凉亭东边却有许多菊花,开得正是浓烈。武则天就坐在凉亭里,品着茶,看眼前的秋景。李威走过去,行过礼问道:“不知母后喊儿臣前来何事?”

    “本宫好久没有看到你了,喊你过来陪本宫说说话。”

    “儿臣不胜荣幸,”李威答道。

    随便聊了几句,武则天便询问起他的几项新政进展。

    经过这么长时间,老谋深算称不上,但对政治懂了许多。也看出来了,现在母亲权利是在内宫之中,朝堂上的基础却是很薄弱。对朝堂的影响是寄附在父亲身上,父亲不给母亲处理政事的权利,母亲依然只是一个纯粹的皇后。又因为母亲这段时间,做人低调,几乎朝堂上的所有重臣都将母亲遗忘了。

    但李威不敢疏忽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