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十万贯

    第二百七十七章 十万贯 (第1/3页)

    信很长。

    梁金柱与陆马皆没有去,但派了亲戚主持此行,分成了两路,一路前往大食,探路的,只有十艘船,与其他出海的唐商一道出发。另外就是三十艘船,到了南海,也没有到产象牙火珠金器的堕和罗国,产金银白檀的单单国,航海繁荣的罗越、狼牙修国,还有加里曼丹岛上的盘盘国、哥罗国、诃陵国、赤土国,苏拉威西岛的拘蒌蜜国,苏门答腊岛上的室利佛逝国,而是去了吕宋。

    这些国家有的已象国家,有的只是一个个部族,有大有小,与南诏形式相似,有的开化,有的还没有开化,形式复杂,以上几国皆是出使过唐朝的才知道名字的,其实当地国家与部族多如牛毛,有的**,有的臣属,不一而足,语言又多种多样。文明了,开化了,还能沟通,落后的连沟通都不行,只能来硬的。

    但梁陆船队没有去,而是去了吕宋,一个更落后的地区。只是不象李威所说,是无主之地,无人之地,有许多土著人。不过此行李威也隐晦打过招呼,带了大量武器过去,省得落得象倭人飘过去,让土著人杀得只剩下几人逃到唐朝的下场。又精选了精壮的部曲,甚至高价雇拥了一些退役的老兵上了船。更不是很顺利,船大,毕竟泉州才造船,许多地方能看到大食船的影子。“乘舶,海中大船也,累枋木为之,板薄不禁***浪,以椰子索连之,不用铁丁,恐相撞摩火也,千人共驾,长百丈。”“入水六十尺,驱使运载千余人,除货物,亦曰昆仑舶,运动此船,多骨论为水匠,用椰子皮为索,连缚,葛缆糖灌塞……前后三节,张帆使风,亦非人力所能动也。”

    就是这种史书上记载的船,远非倭国那种能乘一百来人的小海船。

    技术还是唐朝第一,在做改进,可改进的时间不长,许多地方还脱不了大食与南海船的模式,也设了一些橹桨,只是起辅助作用,不能作为船舶的动力。除了一些小船灵活机动外,象这种大船依然以风帆为动力,也没有李威所想的十几节的海速,尽管出现了主帆加两个能装卸的侧帆配置,船速不是很快,又必须借助季风与洋流。

    这是耽搁时间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此行十分艰苦,天气炎热,尽管也学习了大食人,还有李威嘱咐,设了一些密封仓储备食物,甚至嘱咐了多带柑橘,补充维生素,然而海上时有飓风大浪,到了南海,天气炎热,水土不服,还有越往南去,毒虫又多,当地土著人又十分野蛮,因此一边交易一边与天斗,与人斗。

    第三个原因,就是规划航道,李威那张海图画得很不标准,这一行尽量将航道标注出来,以及标准出更多的岛屿与海峡、洋流、季风。这一来,更耽搁了速度。

    第四个原因,开柘新地,按照李威所选的去登陆了,吕宋群岛有很多岛屿,七八千个,大的岛屿无非就是棉兰岛与吕宋岛,比较好找,登陆地点选在东南角,也看了一下地形,中央高四周地的地形,东南一带倒是很平坦,抛去天气炎热外,确实适宜开耕。但同样有一些土著人,既然开柘,那么不客气了,这一点防止太子反感,一笔带过,没有多说。这才留下一些部曲看守着这些土著人继续开耕外,返了回来。吃的苦多,收获也颇丰的,有的是激战强抢来的,有的部族比较开化,搭成了交易,另外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