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杀死你(下)

    第二百八十一章 杀死你(下) (第2/3页)

,多是树林灌木丛,以及沼泽,开耕不易。没有几十年不会成为熟地,五十年后又归朝廷所得。孤知道谈利不好,可出海了,就是为了谋利的,利不厚,不会吸引人。”

    这样解释也可。

    但李威想得更远,后来的英国称大英帝国,正是殖民地带来的富裕,当然那时候技术更发达了,可有许多弊端,英国狭小,人口基数少。注定占有不了多长时间。还有欧洲更复杂,海外的不仅是英国人,爱尔兰人,法国人,西班牙人,荷兰人,丹麦人,德国人,葡萄牙人等等,人种不一,民族不一。所以注定美国**。

    但现在唐朝民族单一,是有许多少数民族的人,可谁不以汉人自居,就是自己几位祖先,都拼命往汉人身上攀血脉。除了羁縻地区,民族性单一,即使后来来个**的啥,也不能抹杀身上的血统。地域又大,人口基数又强。能将欧洲殖民地的种种避免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唐朝未必最富,可是最包容,最开放。

    名门世家瞧不起皇族,可正是皇族的种种以及血统,注定了这种开放的风气前所未有,这时候殖民地能成立。换作其他时代,更困难,甚至有可能鼓励外国人杀侨民。

    这是长远的,落后的生产力与科技,以及中原着重乡土,注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眼下的,这个风声放出去,会逼得许多人坐不住。不是看不到,都是聪明人,自己借了债的,可当真拖到十年二十年才将两渠竣工。不会,所以自己还会放一批名额出去,人多了税才多。再说,放一批说不定会得一些“良商款”解燃眉之急。于是坐等自己发话。换作他们来游说,一是名声抹不开,二是也看到明年第四批工程巨大的黑窟窿,怕自己奇货可居,大张嘴巴。因此动心的人有,游说的人没有。

    说不定还能让人进谏,阻止自己用名额卖钱。

    既然想当那个啥,又想立牌坊,李威只好逼他们一逼。

    这仅是第一步,第二步将各个出海海商记录取来,将他们记录下来的航线,当地的地形出产人文状况一起总集起来,制成册,就包括梁陆二人提供的那些知识,印成册,每一年来一次逐步完善,为后面航海的人提供方便。

    第三步就是让梁陆这个集团分家,去岭南时因为人手不够,喊了一些好友,李威也同意此举,让这些人**出来,理由很简单的,梁陆册封了散官,其他人眼红了。然后再上书,指责这种良商制度,当真全国良商仅是在两京或者是沿海一带?梁陆二人拿了三万缗捐了甲等良商,好,我们拿五万。将这一滩死水搅混了。

    很快风声就传扬开来,官员也听到了,不知道内情,觉得不好。无论关税或者糖税,成了朝廷一笔不小的收入。两渠不提,以后归还朝廷,朝廷经济也会宽松一些。可在海外制糖怎么办?难道派税吏到海外收税去?

    李威将几位宰相召集起来。

    现在他不是监国,有违制度的。不过第一批商人是纯正的商人,势力薄,有可能让官员看不明白,然后出台什么命令,就坏了好事。于是对这几位宰相说道:“孤也听到议论声,可是当时制度已经允可他们在海外经营,是朝廷,不能言尔无信。”

    但沾到利益,恐怕官员也会朝令夕改,没有说服力,又说道:“各位相公,再说只有五十年时光,这些地方纵然开耕,委实不易。虽得了利,以后归是交还给朝廷。不经营就不能成为熟土,有了更多熟土,也能为人口增加,土地吞并严重,寻找一条出路。只是小损其利,却是关系到子孙大计。有了百姓有了熟土有了收益,才是开疆柘土,不象突厥或者***,朝廷无益,每一年还要用兵,增加费用支出。还有,那天戴相公也说过,明年后年两渠经费之难,孤没有全部将计划说出来。经费自有去处,可能各位将此阻挠,正打乱了孤的计划安排。”

    到了这个级别,就没有一个脑袋瓜子笨的,李威说到此,皆先后明白。

    这才将朝堂争议声中止。

    然后等各方反应了。

    整个唐朝将地产与固定产业加在一起,上百万缗钱的屈指可数,但超过十万缗钱的还有不少人的,超过一万缗钱的更多。当然占总量比例很少,可李威需要的并不要多少人,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