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元不是池中物(一)

    第二百九十九章 元不是池中物(一) (第2/3页)

与成天用锤凿开凿石头,劳动量不能相比的。

    姚璹与魏玄同率领官员迎了过来,还有几个来自***与倭国的留学生。打归打,留学归留学,指望他们传播大唐的友谊呢,不但不收学费,还供吃供喝,甚至供他们花销。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雷大头的事做了不少。

    听到丹水开凿到山区,一个个前来观看,倭国与新罗山多,看能不能学习一些先进的经验,好带回去,为国家水利作一份贡献。**配方没有得到,可是炮锤、钻机制作方法全部从随行的官员嘴中问了出来。

    对此,李威说过一句话,中国将会文明全世界,最后全世界过来打压中国。但没有官员将他这句话当作一回事,甚至将强大的大食竟然当然化外小番。

    与姚璹寒喧了几句,忽然一声惊天的爆炸声响起,几个人停了下来,好一会儿耳朵嗡嗡作响才停了下来。

    姚璹叹惜一声,说道:“殿下,若不是种种新方法出现,丹水渠想要成功,纵然炀帝在世,也不大可能。”

    许多河段排干,下面大多数是石层河床,又是这样的长度,还要求达到一定深度,单靠原始的人力,想要成功,很难了。魏玄同还是皱了一下眉头,成是成了,可这个钱花得他有些心痛。有可能仅是这一段丹水渠,就得花费一百多万缗钱。若全部是原始的方法,不知会花费多少,有可能还不知道会死多少人。

    然后进了龙驹寨,几月不见,又见了许多新建筑,因为在修渠,所有店面很冷清,只有一些轮休的民夫在闲逛。不过等到明天春末,渠修好通航了,这里会繁华的。

    然后又开始商议。

    中游之难,还没有上游难度大。李威说过修灵渠,那不是疏通,江南水系不象准河以北,比较稳定,灵渠到现在与都江堰一样,还在使用。可当初建造时十分落后,想要沟通岭南岭北,必须重新花大代价扩建。

    可是灵渠许多方法,丹水渠上游就要用到了,比如八字渠分流减压,再比如“s”形渠,这是上下河流落差大,于是秦朝古人想出一个主意,将河渠建成“s”形,增长距离,使坡度变缓,或者无法圆通的地方建陡门,也就是船闸,到了唐朝,陡门技术进步不大,但比原来进步了不少。甚至筑坝建水库,当然是一种小型水库,不可能象都江堰那么庞大的工程,或者象后来的丹江水库。这也是无奈之举,从丹水南边到关中,隔了一道秦岭水系,比如商山等大山脉,落差巨大,纯粹地用拉纤都没有办法解决的。

    另外就是引水,这也很重要,河渠挖得再深,没有水源,还是没有作用。就象曹操在河北修五渠,大多数因为水源少,后世不能使用。截水源,一是从丹水水系本身截,甚至还要从汉水其他支流来截,这个不会影响其他漕运。但难度大,不要求通航,一定有多深多广,可得引过来。渭水的水系动都不能动,一动有可能影响未来的郑当渠与现在的广通渠。要么从洛水的上游来截去水源。也不能截得太多,东汉时为了有充足的水源通航洛水,翻了无数工,最后才使洛水通航的。所以截流只能截走很少一部分,最好不要截。而从丹水以西汉水其他分流来引水。但看着地图上茫茫的山脉,李威都皱起了眉头。然后冲李君瓒成仁威说道:“辛苦二位了。”

    “殿下过奖,这是臣应当做的。”

    原来韦弘机做了一份地图,李威后来又修改了一番,李君瓒与成仁威二人又兼顾着丹水,然后在上游钻了很长时间,才有了这第三份地图。甚至为了引水,二人还勘探了一些山脉,提出了龙首渠那种地下竖井开渠的方法引水,也就是后世的井字渠。

    李君瓒又说道:“只怕工程要延期。”

    不管事不问的,一管理就会关心,因为是雇工,不愁人力,有的是贫苦的百姓。可唯独不能少的是钱,太子又“卖”名额皆听说了,这一次看来很踊跃,有可能会为太子敛财一百多万或者会有两百万缗钱。但今年剩下的钱款,已经不足以支持今年的工程。必须从这笔名额钱上支出一部分。要么就是海市收入。出海的商人谋了一些财,象滚雪球一样,许多人换了大船,再加上明年更多商人出海。可将广州港的收入扣除,一切才开始,绝对不会超过一百万。还要还账。明年的工程款子有可能足够了,但到了后年,款子就会紧张,大后年更加紧张。

    李威沉吟了一下,说道:“明年财政不成问题的,后年有些紧,但后年开凿到鬼门岛河,三门工程终止了。剩下的款项,全部会挪到丹水渠来,真不行,你们做一个两手打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