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抱铜仙(二)

    第四百三十七章 抱铜仙(二) (第2/3页)

不是不可以。而且青海一战过后,迅速进入建设时期,这对将来长子处理内政,会有很大的帮助。朝堂上的事错综复杂,可是青海并不好。只是地方小,百姓少,然而多个民族,迁民,羌人,防俘,将士,战争,并不简单的。

    一旦长子即位,不择手段地对付自己,怎么办?

    还是自己的好啊,出了大明宫,对李首成说道:“你去召裴炎,本宫要见他。”

    王德真肯定完了,自己想保也保不住。

    最希望的还是王德真为相,此人心思单纯,对自己无二心。可是正因为太单纯,犯下许多不必要的错误。

    因此,得重新找一个替代者。薛元超做老好人,让自己很失望,以后寻机会,要敲打一番。崔知温也想做老好人,这个人同样不适合。那么只剩下裴炎了。

    此人心胸不小,也发觉出来。不过儿子不敢用,自己敢用。

    裴炎到来,武则天让他坐下,说道:“这段时间,本宫看过你许多批阅的奏本,处理恰当,做得很不错。也不枉本宫在陛下面前进言,让你为相。”

    “天后过奖,这是臣的本职。”

    “不是本职,戴相与张相年龄已高,时常患病,处理政事的能力有限,帝国将来,需要重臣挑起帝国的重担。”

    “臣一定不负天后重托。”

    “还有,弘儿对你一直很误会,但只要做好自己本份的事,我相信弘儿最终会赏识你。至于有什么矛盾,本宫也可以替你调解。”

    “谢过天后。”

    “本宫派内侍李首成前去青海,与弘儿做过细致的交流。弘儿禀性你也知,虽然良善,有些时候会不顾小节,喜欢冲动用事。但青海一战,使弘儿成长很快。因此与李首成说过一番话,帝国将来,还是眼下的格局。”

    不好将李威承诺的,武则天继续执堂部分朝政说出来,毕竟丈夫还活着,最少还能活上好几年。可话说到这份上,以裴炎的智商,必然听出。说完后,从帘后看着裴炎的脸色。

    知道,不然会为什么会派李首成前往?

    其实还有内幕,是小公主闹得李治无份安分,无奈了,只好答应,李首成前去,是起一个挡箭牌的作用。但这个内幕,太过儿戏,李治是不会说出的。

    听了后,脸上还是惊讶。

    以皇后的能力,太子的威望,这二人一旦联手,现在就能掀翻皇上。这简直太可怕了,想到这里,立即不顾身份伏下去,说道:“臣将对天后感恩涂地。”

    要的就是这份表决。武则天挥了挥手说道:“退吧。”

    裴炎退下,走在路上沉思。肯定不能站在太子的立场,那么只好与皇后一抹走到黑了。可是拜于一个女人的石榴裙下,是彻底地拜下去,他又不甘心。

    苦思了半天,只好下了一个决定。先拜伏再说,不能拜得象王德真那样,授人话柄。以后再见机行事。

    大捷报来,已经张贴出去,长安城欢天喜地。

    这一年多战争下来,终于意识到以前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认识。原来吐谷浑人也不全是盟友,分成两派的,居住在赤岭以西的全部是唐朝的死敌,不亚于吐蕃人。只有诺曷钵那一群吐谷浑人才是亲唐的。

    可这一战,不但大败吐蕃人,而且几乎使吐谷浑伪政权差点灭国。不亡国,也剩不了多少人。

    至于之所以能战胜,是吐蕃人打不下去,被迫撤出主力部队,却是无人理会的。那也是败,败给了唐朝的国力。

    雍王府死气沉沉。

    使阴谋好,阳谋罢,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什么技巧也是等于零的。

    张大安说道:“李先生,你的计策似乎成效,过几天王德真有可能会被罢相。只是……”

    段夫庆此时正在傻眼,一个很聪明的人,就没有想到青海这么快溃败。

    不但青海一败,百姓大量迁移,他的家人还在吐谷浑王城,不知道会不会唐军攻克下来。心乱如麻,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怎么太子与党项人联手?”

    “这是早几年的事,很早时候,太子就曾提出,拉拢吐蕃的一部分部落,比如党项,或者苏毗、多弥、羊同、象雄。未必会成功,可能使他们产生二心,吐蕃人就没有了凝聚力。然后到了青海,秘密找到党项人,成功地策反。去年秋天,太子夺下九曲军城、洪济桥,实际上出动的兵力不多,皆是暗中从党项各部抽出来的。”

    “原来如此,”段夫庆低声道。

    唐朝大约走的道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