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和亲(中)

    第六十二章 和亲(中) (第1/3页)

    其实菊花也落的。

    看似一句很蛋痛的话,但自古以来,菊花在人们印象中,是清淡高雅,人淡如菊比喻也就是这样来的。要么高傲,满城尽带黄金甲,不但傲,还是带着凛然的杀机。

    只有闲着蛋痛的人,才会观察菊花会不会凋零。

    李威现在闲得就是很蛋痛。

    看着他趴在菊花丛旁观看,郑宫楚说道:“陛下,燕子昨天全部飞走了。”

    “哦。”

    “你是叶公好龙。”郑宫楚咯咯地笑道。当年燕子通灵的事,传遍全国,郑宫楚在家里面也听过。原来……真相如此。不过物以稀为贵,一家一个孩子,从老到小将他当作了大熊猫,一家若有十个孩子,后果呢?管你在地上还是爬,还是滚。燕子也是,两京东宫的燕子一年比一年多,虽然飞走了,多少让人感到伤感,可是不象往年那样担忧、惦挂。

    郑宫楚又说道:“陛下,不过今年大熟,臣妾听闻东都的粟米每斗都降到了五文,甚至差一点的,只有四文。老百姓都念叼陛下的好……”

    “哪里,也有父皇与母后的功劳。”

    对米价的观念,人们还停留在越贱越好上,最好每斗米只有两文钱,一文钱,这样不用花多少钱,就能吃上一个饱饭。这想法是错误的,那样的话,种地的农民怎么办?贵固然不好,太贱也不好的。

    米价能降,也证明了李威做出了贡献。精耕细作理论,然后用豆类与绿肥作物代替轮耕,后面一条同样很重要的。田力不减,若是换成了豆类,或多或少还有收成。可是田里的“地力”反而在提高,也进一步刺激了产量增加。

    前几年看不出来,这有一个普及的过程,是皇家带的头,否则效果更慢。立体养殖,增加了百姓的收入,也对粮食造成一定的消耗,百姓过得好了,多喝一些老酒,唐朝人又比后世尚武,酒同样也喝得多,又对粮食产生消耗,吐蕃的激战,时不时的产生灾害,棉花的推广,百姓比以前穿得要暖和,粮食种植面积,多少缩水了一部分。也能说,江东犁的提前出现,与青海的大屯田,产生了一部分新的耕地,不过相对于全国近四千万百姓,依然微不足道的。

    但再度降到了五文,依然还是很震憾的。要知道国家设立了许多粮仓在调节,突厥暴乱,马上又要用兵。在这种大背景下,无论是怎样的风调雨顺,也证明了李威几年前提出一些变革,今天产生了厚积薄发的效应。

    可是没有李治晚年依在凑和的治理,母亲对老百姓,虚情假义好,还是其他的,不算太恶,那来这个后果?他自己身为武则天的长子,感到很悲催,可看的史书很多,有的太子因为才能,或者父亲太过强势,比他悲催的多了海去。

    秋后发生的事,这仅是一件。

    风调雨顺,是为国家降压。这样才能将眼光转向外部。

    先是欧洲的使节终于离开洛阳,呆了一年多,虽然朝廷为了面子,待他们不错的,供吃供喝,差一点连他们到青楼狎妓的费用都掏了出来。可终要回去的。在这种局势下,李治也不好再度封禅,只好让他们返回去。

    李威做了几次的接见,主要还是拜占庭的使者,再三地申诉,两国联盟,共同对抗大食。有联盟的需要,对唐朝的威胁不大,然而无论吐火罗,或者河中地区,大食都咄咄逼人。拜占庭更不用说了,失去了北非的属国,本土都在大食一次又一次进攻下,摇摇欲坠。

    李威又委婉地说了,我们两国皆有悠久的历史,武器可以作价互补。

    大食人的武器很犀利的,最有名气的就是大食刀,到了唐朝后,因为其锋利,称为大食宝刀。还有巨大的攻城槌,有的能长达几十米,需几百人才能拉动。但拜占庭也不是一无是处,能抵抗这么久,他们手中也有一些王牌。第一个王牌就是希腊火,海船技术不及大食,然而地中海位置十分重要,有了希腊火,就能保证地中海海面上大食人的威胁不大。

    然后是皇家重骑兵,全身包裹起来,包括战马在内。这种重骑兵费用高昂之极,对人与马的体力要求也很高,盔甲武器很沉重,若不是很好的体力,动都不要动了,更不要说作战。马亦如此,负重大,若是马的体力不好,跑都跑不起来。是拜占庭最凶悍的兵种,相当于唐朝了陌刀手。

    普通的士兵也多是骑兵,兵器主要是复合弓,与骑枪,有时候还用梭标与斧投掷杀敌。盾牌分为两种,骑兵用小圆盾,这一点与唐朝军队相差不大。其他的士兵不是用大方盾,而是一种三角形的筝型盾。但弓的制作比唐朝落后,因此,士兵在战场上多放弃弓箭,而采用直接交手的梭或者骑枪杀敌。有的比唐朝要先进一些,但大多数武器略略落后。

    这涉及到一个铸造技术,以及其他的一些工艺。不是得到了技术,马上就能制作出来的,就象李威马上从将作监将工匠抽出,前往拜庭亲自传授,也未必十年八年内研发出来。包括投石机在内,大食与拜占庭皆有投石机,有的轻型投石机,原先还有可能略略在唐朝的技术之上,若是原来在姚州设计的投石机,拜占庭人很容易仿制,然而后来一次次改进,加了许多机括。想仿制就会很不易。

    所以李威一再对胡应说,不仅是种子,技术,还有工匠。然而这一次胡应带来了大量的使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包括种子,书籍与一些技术,可是工匠带过来的并不多。

    了解得越多,李威越不敢托大,单论工艺,也许中原人手更巧,可西方没有对它特别轻贱,有许多方面,与中原差距不是他想像中那么大,相反的,少数领域,有可能还胜了一筹。

    李威很谦虚地用了一个作价互补,你们需要的,我们可以卖给你们。我们需要的,你们也可以卖给我们。那个吃亏,那个讨巧,就看那一个国家武器先进了。可从战略意义上,两国的这个“互补”皆会得到很多的好处。并且看起来,因为离得远,两国没有交接的地缘冲突,使合作更为诚意可信。

    这件事非同小可,不是这几个前来凑热闹的大食使者能做到主的,然而这次访问,取得的效果,远远超出他们的意料。立即答应下来,只要一回去,就对他们的国王陛下禀报。

    然后到了萨摩汗国,没有说什么,只是攀了一些交情,他们虽是亚游后裔,却正在欧洲化,让李威很失望的。攀一下交情,权当下一步闲棋,看以后能不能将这枚棋子发挥效益。

    另一个重点就是阿瓦尔人。

    阿瓦尔人开始末落了,但通过交谈,李威发现,他们在东欧洲还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而且因为以掳掠为主,手中保存着大量的财富(一百年后查理曼大帝攻破阿瓦尔人,得到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即便现在,无论军事,或者财富,并不比保加利亚王国与萨摩公国弱。根据这一特性,在他们临离开之前,李威再度将这几个使者召入东宫。

    说了一件事,你们发源于柔然,按理说,也是我们大华夏的一份子。因此看到你们衰落,我心里很难受。很想象对待回纥人那样,无偿地提供一批武器给你们,可要有一个理由。

    一听能无偿的得到一批武器,这几名使者立即会意,伏下,向李威代表他们伟大的可汗,向唐朝称臣。最少是臣子,不然人家怎好好地提供自己武器呢?况且离唐朝还不知道有多远,一个虚名,不在乎,然而却是得到了实在的好处。什么中原人的面子问题,对他们阿瓦尔人不存在的。

    李威又问了一个问题,你们与拜占庭人交恶,这些武器怎么送到你们手中?不是一千里两千里地,还不知道有多远。胡应去的时候,从河中到大食,再到拜占庭的。可来的时候不敢了,顺着里海,绕小道经过河中地区,到达唐朝的。大食扩张的脚步一天都没有停下来,这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