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君子之战(上)

    第七十七章 君子之战(上) (第2/3页)

知道春秋的历史,不然都能耻笑李威是第二个宋襄公了。

    李威没有回答。

    到了这片空旷地带后,扎下了大营,然后一天之内挖了两条壕沟,壕沟挖得也很古怪,很深,近一米深,然后很窄,一个人在里面挪身体都挪不开。这又让各个使者很不解。壕沟作用都知道的,阻止对方大军进攻的速度。然后这道壕沟能起什么作用?不说马了,就是一个人也能轻易的跨过去。

    留下了一团疑问,李威也没有回答。

    太阳渐渐落山,斥候将消息源源不断地带来,唐军这样做,也让阿史那绰尔感到很不解的。看不透!只是觉得很有利,于是征召族中所有壮年男子,甚至连十几岁的少年与四十多岁五十多岁的老人,也征集起来,做了动援,说得很有气势的,唐朝人盲目自大,自寻死路,我们生机来了。这一战不胜的话,我们整个部族将会走向灭亡。

    说了许多鼓励人心的话,然而将族中所有的马匹调集过来,又凑了近三万军队。反正所有老底子都拿了出来,若是这一战失败,咽面部不用唐朝肢解,也会自己真正走向灭亡了。

    李威点了一下头,说道:“知道了。”

    走回中帐,又接到一封消息,黑齿常之送来的信。关中的难民,将黑齿常之折腾得茶不思饭不想,然而知道皇帝爱民,又不敢强行驱散。但这些百姓呢,以为来到青海,朝廷会向往常一样,替他们盖上房屋,分配耕地与粮食,甚至连衣服都准备好了。但青海哪里有那么多耕地?有,在河西呢,从牛心堆到星宿海、赤海、乌海、柏海,再到大非川、伏罗川,都有大片的草原适宜用来做耕地,关健不是在人家伪吐谷浑手中吗?

    也让黑齿常之感到很郁闷,以前动援都没有那么多百姓,然而青海饱和了,却涌来了这么多百姓。道理不是这个道理,作为屯田,宋朝最有力,可是前去屯田的百姓却是很少。为什么?一是宋朝征收一半收成作为税务,二是宋朝将士羸弱,动辄就让西夏人与辽国人打了过来,呆在边境很不安全。那一个百姓愿意前往?耕了田,却没有百姓前去耕种。

    李威做得很不错,暂时以兵代税,只要出了士兵,一家人免去所有税务。其实农民那个可怜巴巴的收入,又能征多少税?当然,迟早会征收的,这要等到青海全部安全了,不需要那么多府兵了,才能逐步征收。眼下还是以商税为主。

    去掉一个弊端,但存在另一个弊端。毕竟是老百姓,前几年吐蕃人那么凶悍,所以害怕前来青海。另外还有地方官员的阻拦。今年情况一变,吐蕃与唐朝搭成了和议,这又是错误的观点,怎么可能存在和平呢?唐朝在等待机会,吐蕃在恢复元气,早迟还是要战的。除非青海与西域归属定落下来。但有没有那么好定落的?

    老百姓不知道,只是认为和平了。又加上各州县官员没有办法阻止百姓逃荒,反正是死路一条了,不如前往青海。所以涌来的百姓才会多。

    然而来到青海不是他们想像的。地也没有了,也没有人替他们准备房屋与粮食衣服,怎么办?人类的劣根性发作,官员对他们好,他们反而变本加厉,争争吵吵。并且青海屯田是副业,主业是防备吐蕃,伺机作战,也是为了培养高原战士为主的。缺少得力的文官,几个月下来,青海发生了多少事件?

    黑齿常之连哭的心思都有了。

    这封信写得幽怨之极。不知道是谁代笔的,写得那个惨,那个怨,比窦娥还要可怜。

    李威看后,哭笑不得。放下了信,也写了一封信。他有权利处理军政大权,包括调动相应的瓷器、丝绸与茶叶前来河中与河中各国交换粮食,都是直接下制命的。写了一封信到洛阳,仅是一个会报,而不是请示。正好他还准备从关中调来百姓在碎叶水一带屯田,于是让黑齿常之护送这些百姓来碎叶城。

    信发了出去。又迎来一个消息,关于易萨部的。这是一支游牧民族,唐朝虽然设置了羁縻州,然而他们活动范围很广泛,一般冬天才来到里海与咸海一带。这时候却不在,大约跑到乌拉尔河上游地区了。

    李威只好放弃,过了咸海与里海,往北走,天气寒冷,许多地区荒无人烟,纵然有,也是原始的高加索人与乌拉尔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