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前夕(五)

    第八十七章 前夕(五) (第3/3页)

精神面貌,变得很好了,真的很好了,好到老人倒在马路上,都没有人敢去扶。

    李威重新发崛出来,将这几个人选好,将他们一些事迹神话,然后编成小册子,一路走一路派人宣传,学习王某某,学习张某某,学习李某某。让这几人的事迹成为一种榜样,甚至信仰,教育百姓爱国,扶老携幼,关心他人,相互友爱,互相帮助,团结谦让,甚至舍己为人。用此来减少百姓在迁移过程中的矛盾。

    黑齿常之看了信后,先是哭笑不得,然后大声叫道:“妙啊妙。”

    说孔夫子怎么的,可老百姓那有他那么有学问,现在却变成普通老百姓也能做的事,不但在迁移中能产生作用,甚至还能推广到全国。立即着手安排。

    大迁移就开始了。

    规模十分庞大。

    比李威预想的稍微要好。一是李威在百姓中有威信,让许多老百姓相信。二是传销也起了作用。三是黑齿常之配合得好,生生忍到九月过了,都没有动静,许多老百姓一看这样下去,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不走怎么办,难道真要冻死在青海。临近九月半,也就是黑齿常之给了期限,再迟,天真的冷下来了,不好安排。临近九月半,终于更多的百姓眼看无望,同意向碎叶迁移。

    前前后后共达二十五万七千多百姓。

    还有不少百姓返回关中,青海依然逗留了一些不死心的人。看到灾民离开了,不能再让这留下的二十几人冻死,如他们的愿,编了编,容纳了六万多人,给了田地房屋,让他们居住下来。其他的人征求了一下意见后,给了一些过冬的物资,让他们明年春天返回。

    压力很大的,动用了无数人手,与牲畜,不但两头,连一路上附近几乎所有的大牲口,与车辆全部征用了。为了这次迁移花的钱帛更达到了另人发指的数字。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

    除了调走的一万军队前去吐火罗与河中地区外,还派了一万多士兵两头押运粮食,同时留下来一万军队开始屯田,将田地开耕出来,冬天冻上一冻,能冻死虫子与一些野草,泥土也能冻酥。

    然后盖房屋,一百户一组,盖一个村寨。太多了不行,不能跑到十几里地种麦子。太少不能自保。所以分成一百户一组,外面砌成两丈高的墙壁,里面是十字街。毕竟四周都是游牧民族,遇到一个大寒牲畜冻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但是汉人是耕种为主,却有粮食渡过危机。有了高墙自保,看到难以攻打,能减少他们贪婪之心。

    但又分成两个部分进行。自热海开始,一直到碎叶城,延伸到碎叶城西一百里路外。再往西是十姓可汗故地,争议多,而且碎叶水到了中游,水势变小,主动放弃了。可是碎叶川下游两边却是高大的山脉。河水两边是耕地,再往两边去,只能半耕半牧了。

    于是用坎儿井引出地下水,进行灌溉,在外围又留下大片空旷的地方,前来碎叶,李威就想到了移民。规模不知,可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带来了许多苜蓿与黑麦的种籽,进行人工种草。不是随便种的,划成了一个个区域,每个区域一切为二,每部分再切为二,一块是放牧的,一块是留作青饲料的。另一半是留作来年使用,进行轮流养息。百姓不需要游牧,就能饲养一些牲口。

    这一套政策不是第一次使用,在积石山已经在党项人中推广。

    当然也希望突厥人学习。虽然辛苦一点,不需要东奔西走。但是定居下来,朝廷就能有效管理。

    为了抢时间,几乎所有士兵放弃训练,在运粮食物资,在耕地建房子,甚至出资雇佣了周围的突厥人帮助。

    这个动静比替吐火罗与河中地区练兵的动静大得多了。

    萨勒姆听到后,又再次放松起来。

    练军嘛,这是唐朝与大食争夺地盘的,河中与吐火罗是唐朝人的势力范围。大食在扩张,唐朝若一点不过问,岂不奇怪来哉。历史上正是如此,看到自己进攻吐火罗与河中,唐朝一点动静也没有,大食大将屈底波狂妄的喊了一句,打到中国去。还好,他十分机灵,若是真过了葱岭,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但是为防万一,他还是将此事向大马士革禀报,请求支援一批军队,进驻呼罗珊。可除了这个动静外,乌浒河两岸在这个冬天里一片静悄悄,双方各忙各的事,萨勒姆继续剿灭起义的民众,李威继续安排移民,居然一点看不出来大战即将到来的样子。

    MM提供兴唐无弹窗高品质全文字章节在线阅读,高速首发最新章节,文字品质更高,如果觉得MM不错请帮助我们宣传推荐本站,感谢你的支持!你的每次分享和宣传都是我们高速首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