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先声夺人(下)

    第九十一章 先声夺人(下) (第3/3页)

    来到了怛罗斯,就想到了高仙芝。

    详细的记得不清楚,略略记得一些。高仙芝为了邀功,无理攻伐河中与西域各国,导致各国不服,想要联合大食军队攻打安西四镇。高仙芝也来了一个先发制人,率军深入河中,在此地与大食军队遭遇。激战数日,唐军大败。

    这一战对唐朝影响不大,却影响了整个中亚的格局。自此以后,河中各国纷纷倒向大食,背弃了唐朝,使唐朝的号令连伊丽河都到不了。大食人也真正收服了整个河中与吐火罗地区,有了这一个富裕地区的税务,为其进一步扩张打下了基础,还因此,使西方得到了先进的造纸术。

    李威写下这篇文章,就是给后来的唐将一个警告。又在文章后面写下两行字:

    守道义者,勿伐之。

    非屡教不改者,勿得轻易酷伐之。

    这个酷伐,就是指在青海对吐谷浑人施行的手段。

    同样很残暴,包括对咽面部。但为什么能得到施行?唐朝对吐谷浑政策很优厚的,然而百姓却主动抛弃了唐朝,投入吐蕃的怀抱。薛仁贵坑杀九姓铁勒后,被一群文臣弄怕了,到大非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可是吐谷浑人是怎么回报的?

    这种情况下,再实施唐朝以前的民族政策,不是安抚,是在纵容。

    将这两者区分开来,是对唐朝以后诸将的警告,也是对河中地区各国的警告。另外也是以后的唐朝对外政策,除非他这个皇帝做不长了,没有人将他的话当作一回事。

    写完了,让人勒石为碑,竖立于怛罗斯城外。

    这个石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刻好的,但这篇文章很快传开。

    于是这一行受到更热烈的欢迎。

    对文章中的警告真没有几个人能想得到,这些小国家能有什么作为,只能庇护在各个大国的羽翼下生存,以前是突厥与波斯,现在只有是唐朝。难道自己还敢背叛唐朝不成?

    只要自己不失去唐朝皇帝嘴中的“道义”,以后唐朝不会对自己讨伐的。

    反正是这么理解的。

    很快到了石国王都拓枝城(塔什干),召集了诸国。各***队有不少,远不止九万,不过当时训练时要求的是精兵,只凑到了九万军队。李谨行训练后,啼笑皆非,这就是所谓的精兵?

    但在意料之中,不然不可能屡次让大食数千士兵打得还不了手。

    认真的整合训练。

    已经好几个月过去了,也有士兵个体战斗力还是能看上眼的,可组合到一起,看上去依然不容乐观。

    李威也没有在乎,不可能让每一个士兵都到前线的,抽了一抽,抽去了四万能看得过去的军队,其余的军队分驻在各个要道上,坚守关卡。这才是李威看重的,国家多,各国虽然类似一个联盟,不可能做到十分齐心,比如石国,他在后方,若不是自己亲自前来,换作王方翼,都不可能让他们出动军队,前往乌浒河,与大食人交战。即便出,也不会出多少。

    做了一些安排后,率领着军队立即前往沛肯城。其他各路军队,也向沛肯城进发。

    到了沛肯城后,稍作了休息,立即率领五万多大军,冲向了乌浒河。

    说战就战,先声夺人。

    这也是有史以来,中原军队在最远的地区作战。

    三月到来,乌浒河畔在和风吹拂下,也吹来了春天的生机,可这片嫩绿的生机,很快让一片刀光剑影弥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