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声东击西(上)

    第九十二章 声东击西(上) (第2/3页)

    李威也细细地思考了萨勒姆不足之处。

    他没有想到自己真敢与他们大食人开战,还停留在唐朝以前的政策印象中,自己这次进攻,是给了他一些准备的时间,但那是从战略角度考虑的,准备并没有自己充分。这是自己有利的第一点。

    其次对情报工作,萨勒姆重视了,然重视得不够。

    比如乌浒河,自己一次没有来过,可通过各种情报,他对乌浒河绝对比萨勒姆要清楚。包括乌浒河的水流量,各处地形,甚至都知道它每年有三个月的冰封期。因为地势东高西低,地中海来的潮湿空气,碰到了高山,中上游的雨期漫长,雨量有可能是下游的十几倍。还有乌浒河的讯期,宽度,各条支流,以及两边山脉、绿洲、城池、关卡、温度、出产等几乎所有情况。

    不仅乌浒河,呼罗珊与塞斯坦地区所有地形,以及大食各个将领的情况,自己都知道一个大概。然而萨勒姆则有可能仅知道自己是两个方向进攻的。其他的,比如自己军中各将的情况,一无所知。

    就是乌浒河,他来过,自己没有来过,可也未必有自己熟悉。

    这是有利的第二点。

    大食人除了在海上让拜占庭人用希腊火击败外,在陆地上几乎是无敌的存在,这几十年没有出现一次大败。固然导致士兵信心十足,宗教因素,使士兵作战时很狂热,战斗力强。但从来没有真正与唐军交战过,许多大食将士还认为唐朝与东方的突厥人、吐火罗人一样的,会产生轻敌感。

    这是有利的第三点。

    萨勒姆勇猛过人,多次作战皆以少胜多。对唐军他不敢托大,来个以少胜多。因此,将会调运十万以上的兵团作战。据斥候探听的情报,在他的履历上从来没有过。

    也就是指挥过军队击溃大规模军团的经验。这也是很重要的,裴行俭就分析过唐朝三位大将,薛仁贵与萨勒姆这种轻悍的行军风格,不适宜统帅大规模军团的,人数在五万人以下,反而能发挥他的风格。李威将薛仁贵生平回想了一下,确是如此。

    裴行俭自己也不行,他只能利用人多营造一种势,真正决战来临时,应用的将士也不会很多。能做到调度大兵团作战,只有刘仁轨能勉强为之。要么李威本人能凑和,这种凑和不是他的才能,是他的地位。地位让诸将臣服,才能进退一致。

    这是有利的第四点。

    大食因为哈里发正统争论不休,产生了严重的分裂,自己在西域是轻徭薄敛,河中与吐火罗几乎都没有让他们贡纳税务,是率领河中与吐火罗、波斯抵抗大食人入侵的,反侵略战争。至少在呼罗珊、信德与塞斯坦地区是得道多助,大食人是失道寡助。

    道义上自己胜任一筹。这是有利的第五点。

    兵力的配置,移民到来,自己不能说是三四万大军了,再加临时组成的府兵,能挤出近九万唐军。但那些新府兵是不能上前线作战的,除非到了战争尾期,调拨一批过来让他们熟悉一下。

    真正能上战场的,也只是从青海带来的,以及王方翼手下的三四万军队,但还有其他的安排,碎叶城也要留下一批人手的。这样一来,顶多只能出动两万五千唐军。大食兵力却接近了近六万,甚至需要,还有可能陆续能增加一些兵力。切莫小看了大食兵,他们久经沙场,又有宗教的狂热,战斗力不逊于唐军。这一点占了弱势。

    可看附属兵力。

    萨勒姆调动了大量的波斯伪军,士兵战斗力与河中地区各国士兵战斗力相仿佛。但他们终是波斯人,自己前来是替波斯人复国,心中会有什么感想?但手中的河中军队与吐火罗军队却是反侵略,只是以前缺少得力的将领指挥,又没有在一起整合,成了一群乌合之众。现在不愁将领了,若有需要,自己可以同时四线作战。整合不理想,但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比以前好。

    因此,兵力从总体上胜过了大食人。

    这是有利的第六点。

    大食人这些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总是他们进攻别人的,很少有人向他们发起进攻。将士作战经验丰富,然而防御的经验却是很少,占领区时有反抗,可那种反抗都是一群乌合之众的反抗,没有给大食军队带来很多的防御经验。况且萨勒姆这样的猛将,让他防御,无疑是让张飞去绣花。

    这是第七点。

    大食强大,可四面多敌,拜占庭人不说了,内部起义不停。比如北非,柏柏尔人让大食忽悠了,协助他们驱逐了拜占庭军队与***教,然而几年后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开始反抗。甚至被俘虏的柏柏尔人领袖库塞拉莫明其妙地逃走了,联合了仍驻扎在西部的少量拜占庭军队与自己的部族,反抗阿拉伯人。这些都是致命的因素,只要有足够的推力,就能让大食瓦解,当然,这个推力要强大,以拜占庭一国是不够的。所以得知了种种情报后,李威改变了政策,向大食发起进攻。

    这是第八点,有了这八点,这一战注定了结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