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春雷(七)

    第一百三十五章 春雷(七) (第2/3页)

,她也头痛万分。到现在她对青海碰都不碰,省怕这些人产生什么误会。

    只要从内部都出现矛盾,那么也好办了。

    李孝逸也听到李敬业的事,心中大喜。自己是正牌皇叔,他却找了一个冒版的李贤压阵。世人有谁不知李贤被太后斩杀于巴州?本来已缺少了可信度。然而李敬玄又奔着金陵王气,经营自己地盘,这一下子天下人皆看清李敬业的面目,这支义师是假勤王,真叛逆!

    失去了道义,这支军队还有什么?

    武则天诏书是三十万大军,唐朝是府兵制度,征兵速度很慢,若是对付吐蕃这样强大的军队,有可能会用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军队。就是马马虎虎地凑合三十万军队,也需要很长时间。

    然而时势在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乘着天下人对李敬玄失望之时,李孝逸带着几万军队,就离开了东都,立即南下。但李敬玄自己不承认谋反,对他的叔叔李思文耻笑道:“你是太后党,应改姓武,没有资格姓季。”呼之武思文。

    闻李孝逸军来,从润州率兵重返江北,于高邮对峙。相持十余天,让刘敬同借助西北风势,用火攻,大败。逃向江都,李孝逸追兵不舍。来不及逃向润州,只好上了海船,准备渡海,到某一个岛屿上做土霸王。然而将士不肯,部将王那相与一群士兵,突然叛变,于船上斩杀李敬业、李敬献与骖宾王。传首来投。

    接着魏思温等人一一被抓获。

    仅几十天,浩浩荡荡的叛乱就被平息。

    武则天听了又惊又喜。

    快乐肯定有的,这么大规模的叛变,居然几十天就平灭了。这个意义很重大,以后再有谁想谋变,看看李敬业的下场吧。

    惊的是没有想到李唐如此深入人心。是李敬业这个三世祖不争气,若是刘仁轨这样的名将亲自主持,又头脑很清醒的率兵直扑洛阳,那怎么办?

    还有更糟糕的,若是儿子活着,率兵回来,又是什么状况?

    开始反思,自己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一点。

    但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并不后悔。若不是这样,自己就不会在很短时间里将权利抓住。抓不住,人心叵刻,后果难料。不过要对一此细节讲行补充。于是搬出大量财帛,送到长安,赐于刘仁轨,赏无可赏了,只好赏赐财物,以安刘仁轨的心。

    又召见一个人。

    将周兴喊来,让他坐下来,徐徐说道:“周卿,哀家昔日在太极宫,太宗陛下有一匹烈马,无人能驯,哀家说让哀家试上一试。太宗复问,哀家说我有三件法宝,一为铁鞭,二为铁锤,三为匕首。若不服我用铁鞭鞭之。再不服,我用铁锤锤之。更不服,无论此马多少优良,不为我用,只好用匕首断其喉。现在哀家看中了一匹好马,它却很难让哀家用之,你认为哀家怎么办?”

    周兴两腿僳僳,颤着声问:“臣不知太后看中了那匹马。”

    “这匹马姓周名兴。京兆长安人氏,少年学习法律,入仕后为尚书省都事,累迁为司农少卿。昔日,曾助我儿断哀家重要的一只臂膊许敬宗,那一刀下去,哀家在后宫几乎暗中天日。好马啊好马。”

    “太后,臣有罪,但那时臣,臣,臣……”周兴脸都吓白了,上牙碰着下牙,话都说不周全。

    “过去已往,哀家不会计较,只想问你,哀家想用这匹马了,不知道这匹马会不会听哀家的话?”

    “会听的,会听的。”

    “好,哀家拨你为狄官(刑部)侍郎,让你主审李敬业案。”

    “谢过太后。”

    武则天发诏追削李敬业祖考,将李绩坟墓挖出来,用斧砍棺,复姓徐。

    她的性格是顺昌逆亡,在朝堂上一句话不如她的意,都会贬职罢官,况且李敬业起兵谋反。再说,昔日李绩助自己登上皇后之位,她对李绩同样不薄。然而李绩不久后,盅惑丈夫流放了李义府。

    李义府死去流放途中,许敬宗病退,才有上官仪之举。这才是她一生最凶险的时刻。儿子弄许敬宗那次不算,他很明智地做了让步,顾忌着母子之情,所以自己并没有进入死局。

    萧王二人争执时不算,在她们眼里自己还是一个小尼姑小才人,面对这两个蠢货,她在后宫施展权计,游刃有余,进可以登天,退可以自保无忧。长孙无忌那一次也不算,朝中有李义府许敬宗两大党羽附和,即使做不了皇后,也不会很危险。

    因此,李绩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