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再上征途 第三节 条条大路通京城

    第十五卷 再上征途 第三节 条条大路通京城 (第1/3页)

    可以说在十九世纪电报铁路以及蒸汽船出现之前通信与交通问题成为了限制各个国家进入快展阶段最为重要的问题。在当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合理的而且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并且尽一切可能的完善海上航线建造航行度更快的帆船以此来满足通信与交通的需要。

    信息传递所导致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当时从杨天奉所在的西亚地区送一条消息回到帝国京城就算送信人员一直不停并且在每个驿站都换人换马那么也至少需要十五日的时间才能将信送回来去就是一个月的时间。这还算好的了在顾成林的远征军中因为只能走海路要想把消息送回帝国就算选择最好的航线与路线并且用最快的帆船那么从阿克拉港到狮城所需要航行的时间为六个月而从狮城上岸之后走陆路由中南半岛的驿站系统将信送到京城也至少需要十三天的时间也就是说来回一趟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而且这还得赶上合适的季节才行!

    毫无疑问的通信问题其实是限制帝国快扩张的主要原因同样的也正是因为在通信方面受到的限制所以皇帝不得不下放权力让领军作战的将领海外总督等获得更大的权力以此维持帝国的海外领地系统以及让帝**队能够更有效的作战。当然在有杨天奉顾成林这些将领的时候这个问题还不严重毕竟这两人的能力都是群的而且对皇帝也忠心耿耿。不过这毕竟是个问题。而且是个严重的问题。不过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唯一有效的办法就只是建设更好的道路交通系统建造更好的快帆船尽量缩短通信用的时间。

    当然交通方面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当时帝国远征军的兵力补充物资运送等方面主要是依靠海运。海运比陆运的优势非常明显比如一艘大型商船(运输船)装载的货物过了两万石如果这要用马车来运送的话至少需要装上一千辆马车这就需要一千匹马。以及一千名马夫还有押送的军队需要动用的人力在两千左右而一艘大型商船需要的船员只在一百人左右甚至五十人都足以控制船只航行了。而一支船队的商船可以达到数十艘甚至上百艘而一支地面运送部队地规模却很少过三千两马车。也就是说一支船队的运送能力是一支马队的数十倍以上。显然海运在运输能力方面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不过海运却有一个非常巨大的缺点那就是时间!

    在风帆时代船只要借用风力就不可能随心所欲的航行对季节的变化特别敏感。这一点在海运方面的体现是非常清楚的。从帝国出任何一艘前往西洋的船只都要受到季节的影响这是季风所造成的而且是无法改变的。每年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最适合船只向西航行同样的也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最适合船只从西洋返回帝国。因此海运的时间限制特别的明显。另外因为受到风力因素的影响所以海运的度也不快。比如从广州港出到达白羊王国南部的港口需要花费大概四个月的时间。相反走陆路的话却只需要两个半月到三个月的时间而已因为陆路本身对天气并不是很敏感。

    显然在风帆时代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为了保证帝国远征军能够获得足够的物资所以让两条运输通道都畅通并且保持两条运输线路都能够挥最大的功效这成为了帝国远征军能够战胜敌人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当时帝国的海上贸易已经非常的达了虽然柴氏家族的衰落对帝国海上商贸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过这却让更多的商人获得了进入海上商业活动这一领域的机会。在柴氏家族退出帝国历史舞台之后的五年时间内(也就是朱祁钰推广政府改革的那五年)帝国的商船队规模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长了很多。比如当时叶氏家族新办的帝国北方航运公司就在五年内拥有了至少八百五十艘商船郑梦秋的郑氏集团也拥有了一支规模在五百艘商船以上的贸易船队而胡大名更是厉害他在短短五年时间之内就成为了帝国在西洋地区最大的商人。属于他的商船过了一千五百艘几乎控制了整个西洋地区的海上贸易活动。另外还有三十多家海运集团拥有上百艘商船的规模而那些拥有几十艘十几艘以及几艘商船的小型海运公司更是数不胜数了。

    按照当时帝国政府与这些商人签署的协议所有海运公司的商船都严格的按照帝**用运输船的标准建造其使用的材料以及建造的标准与战舰相差无几。为此帝国的造船工业都是全力生产很多船厂不得不配备两班工人每天十二个时辰不停的生产舰船。另外生产舰船用材料的工厂也得到了迅猛的展。当时大沽港是帝国最重要的战舰建造基地最初只有两座木材处理工厂其主要的工作就是烘干橡木这是建造战舰与船只的最重要的原料在帝国海上商业展的最为迅猛的这五年中大沽港的木材加工厂已经扩大到了八家而且每一家工厂的规模都扩大了很多。当然在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的因为大量的商业订单让这些工厂都是全天不停的在生产并且不断的雇佣更多的工人。另外建造舰船所需要的帆布(风帆所需要的布料要比普通的布料厚很多而且大很多。这是考验一个国家纺织工业水平的表现)铁钉(用来契合船板的这直接关系到了舰船的牢固同时也是考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