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再上征途 第三节 条条大路通京城

    第十五卷 再上征途 第三节 条条大路通京城 (第2/3页)

一个国家钢铁冶炼工业能力的表现)青铜冶炼(制造火炮用的)大型水力锻造工厂(主要生产舰船上用的铁锚)食品加工业(远洋航行时食品以及水都是用木桶储备的而且大部分食品需要进行粗加工以减少船只的负担)等等方面都得到了迅猛的展。

    显然这些船队实际上就是帝国远征军的基本保障。当时帝国海军另外还拥有十支运输船队。每支船队拥有运输船五十到八十艘而且都是大型运输船。当然这些船队的船员都已经被编入了帝国海军之中船队本身也是属于帝国海军的。不过最为根本的还是帝国所拥有的商船。只要有需要这些商船都将按照与帝国政府签署的协议。以及帝国的相关法令直接被征召为军队服务。设想一下近万艘的商船所能运送的军队战争物资有多少?而当时帝国的商船规模仅仅以数量计算都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五倍以上。如果以运输能力计算的话都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十倍以上了!

    另外帝国所有商船上的水手都是帝国海军的预备役官兵。当时帝国海军还没有相关的预备役制度只是设立了一个统一的预备役司令部。不过大部分的商船船员都是优秀的水手如果帝国政府下达了征兵令的话那么他们随时可以成为优秀的海军官兵加入舰队为帝国征战!

    显然帝国海军的强大并不仅仅是因为帝国政府以及帝国皇帝的支持。从根本上讲海军与陆军的差别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海军到底有多强大这其实是由其海上利益决定的这个规律在任何地方都实用。比如当时欧罗巴的众多国家中荷兰人就是依靠海上商业起家的所以他们的舰队在当时是最强大的。另外英格兰人需要依靠海洋生存而且是一个岛国其海上商业的利益也很大所以英格兰的舰队也是很强大的。相反如同法兰西西班牙这类的国家乃至神圣罗马帝国都有着过了这两个国家的实力却没有最强大的海军因为这些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在陆地上而不是在海洋上!

    毫无疑问的在朱祁钰时代之前明帝国的利益也是在陆地上的北方的威胁让明帝国已经无暇他顾了哪还有实力来展海上力量。同样的禁海政策也扼杀了帝国商人在海洋上的利益自然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推动帝国进入海洋世纪。而在新政推广之后蒙古被帝国击败并且被帝国吸收了之后帝国商人的脚步开始迈向海外的时候海洋利益已经成了帝国最重要的经济支柱。而正是在利益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帝国商人百姓认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并且纷纷“下海”捞取利益。在这一影响下帝国不但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拥有的了过其他所有国家总和的船队而且还为了保护帝国的海洋利益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当然对于实力原本就是世界第一的明帝国来说“下海”的行动才刚刚开始而且这只是数百年的海洋世纪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相对而言帝国的陆上交通系统其实并没有海上航线那么重要不过这却更引人瞩目而且是最受到关键的事情。可以说朱祁钰在让帝国休养生息的这五年时间里帝国耗费最大的工程并不是杨天奉与顾成林两人的远征而是帝国的道路建设工程。这一工程不仅耗费巨大而且因为牵扯了很多国际问题而导致倍受关注。

    如果说海上航行的关键是建造船只并且派遣探险队寻找更合适的航线开辟更多的航道的话那么陆上道路系统的建设就是在已知的世界范围之内建造出能够到达陆地上每一个角落并且将每一个地区都连接起来的浩繁的道路网络。“网络”这个词也是第一次出现在了这里。当然当时的人并不知道数百年之后这个词还会有另外一个意思而且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意思。

    建造道路系统可以说是帝国固本的重要政策而且是关系到未来数百年帝国兴盛的重要工程。后来帝国先建造铁路系统并且不辞麻烦的建造全新的铁路交通网络也是基于这一原因。当然在火车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之下公路交通网络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而且也是当时朱祁钰最为重视的三大基础工程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水利工程以及港口系统工程)。而在这三个巨大的工程之中道路系统工程无疑是最为困难也是耗费最大的一个!

    建造道路本身要具备两个基础条件。一是人力资源二是工业基础。当时帝国已经生产出了第一种水泥并且开始全面应用到重要的基础工程建设上来。可以说水泥的出现给帝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后钢筋混凝土地出现更是让帝国在建筑水利工程道路等方面将给帝国带来更多的好处。当然在这两个要素之中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个条件都不可能修建出世界上最庞大也是最浩繁的道路系统来!

    按照朱祁钰的规划帝国的道路系统西达白羊王国的都城。北达大草原北部最为偏僻的草场南到中南半岛南端的狮城东至北洋的出海口。整个道路系统呈现五横五纵的形式这还仅仅只是十条主干道而在这十条主干道之外还有难以计数的辅助道路。仅仅只计算这十条主干道的里程了达到了二十五万里如果算上辅助道路的话总里程将过一百万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将这些道路全都连接起来并且拉直了的话足以绕地球赤道十二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