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再上征途 第三节 条条大路通京城

    第十五卷 再上征途 第三节 条条大路通京城 (第3/3页)

了!

    显然要完成这样巨大的工程没有人力资源是不行的而且在大量机械工具出现之前最重要的就是人力。当时帝国其实已经开始采用一些比较先进的修路技术了。比如使用炸药爆破来减少人力使用量。另外通过在沿途各个重要地点建立小型的炸药工厂以及水泥工厂来减少运输的麻烦(当然这得根据实际的情况特别是水力资源的情况来确定)。不过人力还是最为主要的而帝国依赖的正是日本的劳动力资源。

    在日本战败之后上杉谦信的幕府与帝国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与协议这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协议就是在日本向明帝国支付战争赔款的二十年之内可以用人力资源来支付战争赔款。后来这几乎成为了日本向明帝国支付战争赔款的主要方式。在最初的几年内日本已经向明帝国输出了过一百五十万的劳动力而且基本上都是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后来在朱祁钰制订了帝国的道路修建工程计划之后明帝国开始更大规模的从日本获取劳动力。仅仅在这五年之内日本就向明帝国输出了两百万的劳动力。不过这些劳动力的素质下降了不少其中包括了不少十三岁到十六岁之间的少年还有年龄过了五十岁的老人以及大量身体比较健壮的妇女。不过不管这些劳动力的素质如何毫无疑问的这些人正是明帝国能够在二十年之内完成一项世界奇迹般的庞大工程的主要动力。

    当然五年的时间其实是不够的。道路修建工程不但贯穿了整个朱祁钰时代而且还一直持续了数百年的时间不过这其中最初的二十年却是最为重要的。在这二十年之内日本至少向明帝国输出了过八百万的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用来修路的。这也许算得上是日本人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吧。而在这二十年之内朱祁钰规划的十条主干道先后完工这为帝国后来修建辅助道路打下了基础。即使是在数百年之后这十条主干道仍然是帝国道路交通的基础!当然在修路方面除了人力最重要的就是工业的贡献了。

    在水泥出现之后它就成为了修路的主要原料。特别是当橡胶轮胎大规模投入使用之后改善道路品质成为了提高运输能力度的关键因素。以前那种用碎石或者是石板铺设的道路已经落后了这些道路不但质量差而且成本高昂(石材的开采成本在水泥大规模生产之后就已经过了水泥的生产成本)难以维护。因此修建水泥公路成为了重点。当然除了水泥之外钢材等重要原材料的生产简直就是在考验帝国的工业实力!

    当时修一段长十里的公路(朱祁钰定下的标准是能够供四匹马车并行这也成为了帝国后来修建公路的基本标准。只不过马车变成了汽车)需要耗费水泥二十万石另外需要铺设路基的碎石十五万石加固路基的钢铁五万石左右。以此为标准进行计算的话修一条从帝国京城到白羊王国都城的道路的话那么需要过七亿石的水泥五亿石的碎石以及近两亿石的钢铁。而在景泰十五年帝国的水泥产量是五亿石钢铁产量是十亿石。就算不把开采碎石需要的人力计算在内那么以帝国这一年的原料产量来计算的话都无法满足这一条道路的修建要求!

    当然帝国的工业实力是在迅猛增长的在景泰十六年帝国的水泥产量就达到了十五亿石钢铁产量达到了十三亿石。显然带动工业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帝国国内的巨大需求。二十年内帝国修通了十条主要干道这些道路需要的材料就足以让帝国的工厂全力生产至少十年(以景泰十六年的水泥钢铁产量为标准进行计算)。当然这还没有包括在其他方面比如港口建设城市建筑等等方面的巨大需求了。

    当然修建道路所带来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比如看管以百万计的日本劳工就需要帝国至少动员近二十万的军队(预备役部队)而这些军人的福利待遇让政府的军费支出增加了很大一块。安置数百万日本劳工的生活也是一项非常巨大的挑战当时帝国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海外劳工部来管理这些日本劳工(后来明军俘获的战俘也由该部门负责管理)。不说别的在景泰十六年帝国所雇佣的日本劳工就已经达到了三百八十万而要满足这三百八十万日本劳工的最低生活保障的话那需要多少粮食呢?以当时每人每年消耗谷物六百斤计算每年帝国就要在这些人身上花掉至少两千三百万石的粮食而当年帝国的粮食产量才五亿石左右就算是满足帝国百姓需要都还有所欠缺。为此帝国一直在大规模的进口粮食。景泰十六内帝国进口的粮食达到了一亿七千万石几乎将所有附属国出产的多余粮食都买了回来!当然随着后来帝国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帝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粮食短缺的问题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朱祁钰当时所订下的道路修建工程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在景泰十九年(政治改革的第五年)时十条主干道中连接到帝国京城(北京)的五条道路的国内部分已经基本上完工了。以前罗马帝国的人曾经说过条条大陆通罗马而现在却是条条大路通京城。而京城道路系统的直接受益者自然是帝国的百姓还有那些帝国的大资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