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7章 官府配合

    第1477章 官府配合 (第2/3页)

  杨铭显然被视为典型,甚至在媒体的形容,摇身一变,俨然成为华夏文化复兴的关键人物。

    面对这样越来越高的评价和头衔,杨铭顿时感觉有点受宠若惊。

    他赶紧打了一个电话给郭主任,询问能不能别这样捧自己,别到时候站得太高,摔下来会更疼。

    不过郭主任打消了杨铭的念头,让他安心,不用考虑其他。

    杨铭只得无奈挂掉电话,虽有官府的保证,但他心里还是有点忐忑。

    说到底,他的灵魂不是土生土长的今世华夏公民。

    感到不习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随后他又打了一个电话给老院长。

    聊了许久之后,他的情绪才慢慢放松下来。

    想通了不少东西。

    此前,他固然知道郭部长那边可能为了加强国家文化方面的宣传,会对有先天优势的一些影视作品进行扶持。

    他没有想太过。

    或者说,他压根就没想过这里面的核心原因。

    现在经过老院长一番解释,他脑海中才对今世华夏近几十年来的文化融合,有了一定的了解。

    今世华夏的强大,这是毋庸置疑的。

    有着前世记忆的杨铭,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尤其在军事上,这种体会最为直接。

    但军事的强大,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强大。

    因为满清愚昧的闭关锁国,近代全球的文明秩序早已逐渐被西方的文明所主宰,西方文明的价值观也成为世界主流的价值观。

    虽然近代华夏因伟人的出现,从甲午改变了华夏的命运,使得华夏经过近百年发展,成为当世最强大的国家。

    但这依然不能改变西方文明早已代替东方文明成为世界主流文明价值的趋势。

    除了东亚这个几千年以来一直就以华夏为核心的文化圈外,依然还能以华夏的文化传统为主流文明,其他地方华夏文化的影响力与西方相比,明显存在很大的差距。

    所以,在进入新的世纪之后,官府也越来越注意到这种情况。

    军事实力再强大,也不能用刀枪逼着别人去习惯春节元旦,去把七夕当成情人节,让老外知道端午中秋的含义!

    从民族习俗,到价值观,无一例外,东亚之外几乎都是以西方文明为主。

    从宗教到社会,从上帝到观音,出了东亚,华夏文化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这与华夏强大的国家实力,形成鲜明的对比。

    让人感觉颇为无奈。

    但这没有办法,错不在今世的华夏官府。

    甚至今世的官府做的已经够好了。

    根源还是在满清身上!

    满清长达几百年的闭关锁国,而西方却正处于大航海全球殖民的疯狂时代。

    西方用刀枪把所谓的文明撒遍全球每一个角落,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压根不是华夏一朝一夕所能追赶的。

    进入新的世纪之后,官府高层也越来越注重华夏文化的输出和辐射。

    现在忽然冒出一个《梁祝》。

    不论是电影,还是音乐,都有起到宣传华夏文化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官府自然不会放过宣传《梁祝》的机会了,交响乐本来就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翻开交响乐的历史,上面所有的记忆,几乎都是以西方音乐家为代表,哪怕这几十年来,华夏本土的音乐家层出不穷,但还达不到那种程度。

    可现在《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出现,令音乐界和艺术界,两个圈子所有知名人士都为之一震。

    杨铭创作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之所以吸引众多知名大家的注意,不是其凄美动人的旋律,而是杨铭在这首音乐的创作过程中,把交响乐彻底民族化,只要一听就能明显感觉到这是一首华夏的音乐。

    而不是用西洋乐器谱写的西方交响乐。

    另外,在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中,更是不乏华夏民族乐器的运用,一下子就让《梁祝》更为突出。

    也许这首音乐放到世界古典音乐圈子里,并不会被认为惊天之作。

    但对华夏的音乐圈来说,这首《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出现,就仿佛是一盏灯火,为所有人指明一条清晰前进的方向。

    交响乐的民族化彻底有了希望。

    所以,当国家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厅演出之后,会造成如此巨大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