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8章 偏见

    第1478章 偏见 (第2/3页)

    说完这句话之后,王青率先就自己先笑了起来。

    杨铭听到这句话,也忍不住轻笑起来,他颇有深意看了这个主持人一眼。

    但他知道这是对方活跃气氛的一个小把戏,就没有放在心上。

    从了一个方面也说明这个主持人胆确实挺肥的。

    什么话都敢说。

    连自家大老板也敢调戏。

    真要按王青所说称呼杨铭大老板,也算在理,没有说错。

    “还是称呼我杨先生好了。”杨铭笑着摇摇头轻松说道。

    今天他是以作词作曲人的身份出现,无论是称呼老板,还是杨导,都不太合适。

    “杨先生,你自导自演的《梁祝》最近一段时间红遍东亚,在广大的影迷群体之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尤其是你创作的那首小提琴协奏曲,更是让人记忆犹新,被不少知名人士称为古典音乐的天籁,但这种说法似乎最近一段时间在国际上遭受一定非议,请问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王青没有任何遮掩,直接提出今天采访的核心。

    杨铭给她的专访时间并不长,所以她直接把话题问出来,不拖延任何时间。

    听到这句话,杨铭已经早有预料,在脑海中把思绪整理了一下,然后认真的缓缓说道:“评价一首曲子,旋律很重要,但也不是决定性,否则巴托克早被掐死了!”

    贝拉·维克托·亚诺什·巴托克,匈牙利伟大的作曲家。

    在这个作曲家逝世之后,到了现代越来越受西方音乐界的推崇,被认为在才华上能与贝多芬媲美的作曲家。

    但这个作曲家一开始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不是西方音乐界所喜欢的风格,而是以匈牙利民间音乐为主,糅合西方音乐主流风格之后形成新的音乐风格。

    所以,杨铭现在把这个人提出来,就是讥讽西方一些人始终带着有色眼镜看人。

    既然能够承认巴托克,为什么不能承认《梁祝》。

    这显然还是东西方文化隔阂在作祟。

    “在我看来,《梁祝》有着凄美婉转的故事做底衬,音乐只要把这种情绪合理的表达出来就可以,对华夏人来说,这是首不需要什么音乐训练就可以感知、感动、感怀的作品,如果给你一首莫扎特第四小提琴协奏曲,非要你说说其中故事,估计对大多数人都困难。”

    说到这里,就连杨铭自己也不禁笑了起来。

    王青到底不是专业音乐圈中人,听杨铭刚刚一开始提起巴托克还不知道有什么用意,但现在听杨铭提及莫扎特,就算她对音乐再不了解,莫扎特的大名,她还是听过的。

    她现在听到杨铭这说,也露出笑容,在心中对杨铭翘起大拇指,自家这个大老板在言语上确实不输给任何人。

    “就难易程度来说,并不是越难成就就越高,且不说巴托克这个疯子,就好多学作曲的学生们都能写出挑战演奏极限的曲子来,可是他们的成就,和用几个简单音符创造天空的巴赫孰高孰低呢?结果不言而喻。”

    “其实,说这些并不是证明《梁祝》有多么伟大,而是要让我们的民众知道西方所喜欢的,不一定是我们所喜欢的;同理,我们爱听的,也不一听是他们的最爱。”

    “我创作出《梁祝》,现在让任何一个华夏人听到这首音乐,就会顿时知道这是一首华夏音乐,就足以了。”

    “伟不伟大并不重要,经不经典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一首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在讲述一个华夏传说故事就行了。”

    “这首音乐我并不是为世界而创作的,而是特地为民族写的!”

    说完之后,杨铭的脸上露出坚毅的神情。

    有着前世记忆的他,没有人比他更加在乎那种充斥每一个细胞的大国情结了。

    采访很短,随后王青又提问了两三个问题,杨铭都一一做了正面回答。

    采访结束之后,杨铭与王青握了握手,对让她亲自来燕京采访感到抱歉。

    然后等到工作人员把东西收拾好,他就送他们一起出去了。

    刘信盛走出办公室大门,正好看到杨铭在送王青,也过来打了一个招呼。

    “以后你们要是再来燕京这边采访,就不用这么辛苦了,估计最快明年你们只要来燕京就可以住我们自己的大楼了!”

    “哦?最快是什么时间?”王青闻言立即露出感兴趣的眼神。

    杨铭心中一怔,但很快反应过来,看向刘信盛:“大楼封顶了?”

    听到杨铭的问话,刘信盛苦笑无奈摇了摇头,似乎在为自家这个奇葩的老板一点都不关心公司事情而懊恼。

    他笑道:“上个月封顶的,现在已经在最后的装修了,估计开年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