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节 谋道之学

    第九十七节 谋道之学 (第3/3页)

身东莱,崔琰当即不顾形象地起身冲到蔡吉面前追问道,“元……元皓不是已陨于黄河。”

    “元皓那日确实落水黄河。但被孤属下救起,一直隐居于东莱龙口。”蔡吉半真半假道,“季珪若不信可前往龙口同元皓叙叙旧。”

    “一定老夫一定会去龙口。”心里乐开花的崔琰连连点头。先前的试探与忧心,在这一刻通通被他抛到了脑后。却见崔琰郑重地朝蔡吉一拜道,“多谢齐侯解救吾友元皓。”

    “不过是举手之劳,孤可受不起如此大礼。”蔡吉连忙伸手扶起了崔琰道。

    仅是举手之劳?直起身的崔琰再次端详了一番面前的女子,发觉实在是有些看不透对方的套路。但无论如何蔡吉确实救了田丰一命,也确实是抱着诚恳的态度请出山。所以崔琰虽没有在口头上答应,其心里却已然认同了蔡吉这位新主上。

    既然确认了主臣关系,接下来的气氛顿时就轻松了不少。却见崔琰一面将蔡吉请上了上座,一面将其当做女夫子,同她谈起了**,“不知齐侯对三家诗有何见解?”

    “不瞒,孤只读过些许毛诗。”蔡吉坦然承认道。崔琰等人显然没想到蔡吉竟没有读过主流的三家诗,不由楞了一下。蔡吉倒是早有准备,顺手指着曹丕说道,“丕自幼熟读诸子百家,对三家诗也有些见解。不如由其替孤对答一二。”

    蔡吉让夫君替她对答的做派虽有些出乎人意料。但在崔琰看来,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态度,印证了蔡吉诚实的品德。所以崔琰并没有因此小瞧蔡吉,而是顺势询问起了曹丕对韩诗的见解。

    让众人再次深感惊奇的是,曹丕年纪小归小,见识却不凡。面对崔琰的提问,他不仅对答如流,一些见解甚至让崔林等成年人都自愧不如。而蔡吉则在一旁以谦虚的态度倾听两人谈经,就好像是一个认真听课的学生一般。直到日头西斜,蔡吉才带着曹丕起身告辞。崔琰则已时辰已晚,挽留蔡吉等人在府中留住一夜。考虑到安全问题,蔡吉最终答应了崔琰的邀请,留宿崔府。

    当夜崔府宴席之上,崔林等人更是抓紧时机同东冀州的实权者套近乎。蔡吉也由此得知,那三个在崔府求学的学子都是冀州人,分别是楚子云、谭秀、谢灿。崔林四人眼下虽名不见经传,但能拜在崔琰门下的学习的学子必有其过人之处。崔琰在后世以善于相人而闻名。据说崔琰与司马朗交好。有次见到司马懿,崔琰便对司马朗说令弟聪明贤能,刚断英拔,大概不是你比得上的。”司马朗一直不以为然,而崔琰每次都坚持这个说法。最终历史证明崔琰的品评是正确的。之后涿郡人孙礼、卢毓入军府,崔琰又评论他们说孙礼通达、光明而激烈,刚正、简约而果断;卢毓清廉、机警而明理,历尽折磨也不退却,都是能任三公的贤才。”结果孙礼、卢毓后来还真承他贵言做到了三公。至于崔林更是“大器晚成”这句成语的主人公,在魏明帝时成为了司空。所以宴席上蔡吉大方地向四人保证,只要他们去东莱,就一定会为其安排一官半职。

    翌日一早,崔琰带着从弟与三个学生亲自将蔡吉等人送出了东武城。望着齐侯一行人渐行渐远的身影,曾被蔡吉指出念《论语》的楚子云忍不住咋舌道,“齐侯熟读论语,却不知三家诗,真乃奇人也。”

    崔林跟着感叹道,“齐侯之夫小小年纪就通晓三家诗,亦是奇人。”

    一旁向来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谭秀听两位师兄这么一说,不由向崔琰问道,“,齐侯与其夫,何人更有才学。”

    崔琰抚着四尺长须,品评道,“曹丕所怀乃谋仕之学,蔡吉所怀乃谋道之学,两者不可相提并论。”(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网()订阅,打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是由】.

    div>

    BAIDU_CLB_LT_ID="51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