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不得不低头

    第七节 不得不低头 (第3/3页)

    不甘?不甘汝还听吴硕之言拜曹操为相?董承在心中腹诽了一番刘协的优柔寡断。不过他转念一想,既然天子都说不甘了,那就说子这次对吴硕并不满意。想到这里,董承当即心念一转,朝刘协拱手进言道,“陛下明鉴。臣听闻东莱有句俗语,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而今朝野上下皆需仰仗曹操鼻息而存。吴大夫与不其侯劝陛下以大局为重拜曹操为相,也不无道理。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刘协回味了一下董承的话语,不由扬起一丝自嘲的苦笑道,“此话倒是颇为应景。却不知朕何时能不低头。”

    “回陛下,离开屋檐便可不低头。”董承一语双关道。

    面对董承的话里带话,刘协神色一凝追问道,“董卿此话何意?”

    “走出屋檐。”董承低着头作答道。他以刘协的智慧,不可能不知这话的意思。关键是对面的天子敢不敢想这件事。

    果然,刘协在侧头沉默了半晌之后,以略带迟疑的口吻问道,“如此一来,朕岂不是不得屋檐庇佑?”

    早料到刘协会如此作答的董承,挺起背脊以一副大义凌然的架势朝刘协抱拳道,“陛下明鉴,唯有抛开屋檐,陛下方能挺直腰板指点江山。更何况这天下间能为陛下遮风挡雨的屋檐不止曹氏一顶。”

    董承话说到这份上意思已经十分明显了,那就是要刘协离开许都投靠其他诸侯。可是从小颠沛流离的经历却让刘协产生了犹豫。毕竟无论是董承还是李催,杨奉还是曹操,刘协从一个屋檐辗转到另一屋檐,情况并没有发生过实质性的变化。几乎每一个诸侯都只是将他刘协当傀儡,而非大汉天子。

    董承见刘协默不作声,又进一步向其鼓动道,“陛下,只要朝廷用度一日攥于曹操之手,朝廷便要一日受制于曹操。还请陛下三思。”

    这会儿的刘协表面虽没有多少变化,但他的内心深处已被董承说得汹涌澎湃。是啊,只要离开许都,离开豫州,就能彻底摆脱曹操的控制。可是要如何逃出固若金汤的许都城?逃出城后又该去往何处?思虑至此,觉得时机还不成熟的刘协,最终还是谨慎地说了一句,“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刘协虽否决董承的建议,但董承却并没有继续纠缠刘协。在他看来只要让天子有了相关的想法就成。至于如何实施,说实在的就算董承本人这会儿都没做好准备。所以董承当即恭敬地朝刘协抱拳道,“陛下圣明。”

    且不论董承如何计划让刘协逐步逃出“屋檐”,至少在两人会面后的第三天,曹府的信使便已先钦差一步将刘协的决断传达给了远在邯郸城下的曹操。在得知天子已下令废三公,拜曹操为相之后,曹营上下顿时陷入了一片兴奋之中。

    “恭喜父上。”大帐内曹昂头一个向曹操道贺。在他看来朝廷拜父亲为相,昭示着父亲朝周公之位又迈进了一步。

    与此同时在曹昂的带头之下,高蕃、史涣等曹营文武亦接连向曹操齐声称贺。在一片歌功颂德之中,唯有荀攸始终保持沉默,既没有向曹操道贺,也没有向曹操进谏。联想到远在许都的荀彧同样以闭门称病的方式对待拜相一事,曹操不由脸色一板向荀攸问道,“公达似乎不乐于见孤拜相?”

    面对曹操诛心的问话,荀攸面不改色地转身一拜道,“回主公,攸以为眼下未到拜相之时。”

    荀攸此话一出,在场的不少曹将都流露出了惊讶之色。谁都知晓曹操起家靠的是两大势力,文为汝颍世家,武为谯沛武人。而荀家叔侄则是汝颍世家领头人物。如今荀彧闭门称病,荀攸则直接了当地说“未到拜相之时”,这到底闹得是哪出戏。

    相比一头雾水的手下,曹操在盯着荀攸瞧了半晌之后,忽然哈哈大笑,“孔璋,替孤拟书,孤要谢绝此事。”(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网()订阅,打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是由】.

    div>

    BAIDU_CLB_LT_ID="51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