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节 吴营吊唁
第四十七节 吴营吊唁 (第2/3页)
任给了自己这位三弟来坐镇。可谁曾想昔日一别竟会成天人永隔。
"子敬,究竟出了何事?边鸿为何会刺杀三郎君?"发出此问的是破贼校尉凌操。他刚从浏阳河巡视回来,骤然面对孙翊的死讯,实在是有些弄不清状况。于是只得向前来报丧的鲁肃询问详情。
话说,鲁肃此番南归本来是要向张昭禀报之前半年来在东莱打探的成果以及蔡吉对曹操南征的态度。那曾想他前脚才刚到东吴。后脚边鸿便刺杀了孙翊。当时张昭正坐镇会稽,张弘坐镇吴郡。虞翻坐镇富春,东吴的几位谋臣皆抽不开身。于是鲁肃只得马不停蹄地赶来长沙报丧。
这会儿面对凌操急切的追问,鲁肃整理了一下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转而向在场的将校分析道,"边鸿不过一介草莽之徒,真正买凶杀人者,乃是孝廉妫览与郡丞戴员。据悉妫览已在丹阳自封为大都督。"
黄盖听罢怒目圆睁,"大都督?哼,竖子也配!"
鲁肃却在心中暗自感叹,妫览或许当不得大都督,但远比三公子更适合太守之位。原来妫览乃是丹阳豪族,不仅在当地颇有名望,还得到了前吴郡太守盛宪的举荐。如果不是孙策强行将孙翊指派到丹阳,这丹阳太守之位十有**会是妫览的囊中之物。
然而孙策根本不会反思他之前的种种不妥之举。孙翊的死讯已然触碰了他的逆鳞。就见孙策豁然起身,抽刀将面前的案牍一斩为二,"边鸿、妫览、戴员!策不诛此三贼,枉为人兄!"
"杀边鸿!杀妫览!杀戴员!"
"为三郎君报仇!"
一瞬间喊打喊杀之声充斥整个营帐,仿佛只要孙策一声令下,众吴将便拔寨起兵杀向丹阳。可是眼下的长沙又岂容孙策来去自由。随着帐内咆哮之声逐渐平息,坐在孙策身旁的征虏中郎将吕范不由抱拳向孙策提醒道,"主公息怒,长沙城外尚有刘琦、刘备两家虎视眈眈。主公若贸然撤兵,恐被双刘趁势夹击。"
吕范的一席进言令原本正处于暴怒之中的孙策慢慢冷静了下来。事实上在整个吴营之中能像这样劝动孙策的也唯有周瑜和吕范两人而已。此时周瑜领兵在外尚未还营。劝谏孙策的责任自然也就落到了吕范的身上。
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乃是最早追随孙策的一位幕僚。想当年孙策还未建立功业,手下就只有吕范和族人孙河追随左右。二人常为孙策四处奔走,不避危难。初平年间孙策的母亲吴夫人身处江都,孙策派遣吕范迎吴夫人回曲阿,让母亲暂栖于舅氏吴景之处。谁知时任徐州牧的陶谦认定吕范是袁术一方的内应,下令各县通缉吕范。吕范知情后,亲自招募能手。引领门人偷偷将吴太夫人接走,再迅即回到孙策之处,成功完成使命。
从此之后孙策便视吕范为至亲。每每请其赴宴,便与吴夫人一起饮食,并不紧执君臣之礼。吕范也没就此居功自傲,而是一路紧随孙策渡江东征。在东征中吕范先是率军在横江、当利击败张英、于麋等众,之后又南下攻陷丹杨、湖孰等地。为孙策平定江东立下了汗马功劳。
鲁肃当然知晓吕范在孙策心目中的地位远非他这等寻常小臣可以比拟。但鲁肃却并不认同吕范的说法。在他看来此番曹操挥师南下旨在吞并荆扬两州,孙策身为江东之主不回师防御曹军,却在长沙城外徒耗粮草,实乃不智之举。反观孙翊之死固然令人扼腕痛惜,却也不失为一个绝佳的退兵时机。正所谓哀兵必胜,此时退兵非但不会有损士气。反而会让全军上下同仇敌忾。
且就在鲁肃暗自盘算该如何反驳吕范之时,忽见一员小校奔入大帐向孙策单膝下跪道,"禀将军。营外有一人自称南阳诸葛亮,请求入营吊唁三公子。"
听到有人来为孙翊吊唁,手提长剑的孙策不由楞了一下。在他印象当中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