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节 嫁祸于人
第七十三节 嫁祸于人 (第3/3页)
大大小小十多艘帆船。这些帆船之中既有来自龙口、乐安、锦西等港口的汉家商队,也有从高句丽、三韩、倭国等化外之境慕名而来的胡商。成百上千的商贾操着不同的语言在港口的集市上交易陶瓷、漆器、丝绸、布匹、毛皮、东珠、刀剑、粮食、海鲜乃至奴隶。热闹的街市自港口一直延伸到易水城下。同这个时代的多数城池一样,易水城的城墙也是由黄土夯成,城墙的四角皆有角楼。四面的正中亦设有高耸的崇楼。整座城池呈倒梯形,东西长约一百八十丈、南北宽约二百四十丈。城内常住居民约三千多户,加上守军共三万余人。此外城外水寨之中还驻有水师两千余人。
其实易水城能有今日的成就除了得益于蔡吉多年的经营之外,也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须知易水城的位置大致位于后世的天津附近,易水则是被后世称作天津母亲河的海河。由于天津位于华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因此在历史上本就是靠着漕运起家兴起。不过眼下闻名于世的京杭大运河尚未开凿,所以在蔡吉看来易水城和蓟城的真正潜力还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
正是抱着这一想法,蔡吉在车队抵达蓟城城郊后,便下车与一干文武一同纵马漫步于漯川河畔。不过与蔡吉并肩而行的贾诩眼见蔡吉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似乎不像是在欣赏风景的样子,便低声向其问道,“主上,可是在忧心荆扬之局?”
“非也。孤在考虑运河。”蔡吉摇了摇头道。
“运河?”没料到蔡吉会如此作答的贾诩。不禁有些诧异地追问道,“主上想在幽州凿渠?”
蔡吉微微颔首,扬手指着眼前的漯川说道,“若有一渠能北起蓟城,会漯川,纳易水。南至易水港,则青幽漕运可一路畅通也。”
其实蔡吉所预想的运河仅相当于后世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一截,大运河在黄河以北的主体部分则用海运替代了。然而就算是如此贾诩听后却皱起了眉头向她进言道,“主上三思,昔年吴主夫差凿邗沟,徒耗国力,以至霸业未成便败于越王勾践之手。而今河朔百废待兴,急需休养生息,主上又怎可轻费民力!”
贾诩举的例子正是京杭大运河最初的雏形邗城。话说春秋时,吴国国主夫差,为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夫差最初倒是真靠邗沟打赢了齐国,然而他却在之后与晋争霸过程中,被越国偷袭以至于兵败身死。因此夫差兵败同开凿邗沟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过熟知历史的蔡吉倒也不得不承认在大运河开凿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王朝往往短命。吴国、隋、元莫不如此。或许真如贾诩所言开凿大运河耗费了这些朝代的国力,从而使其迅速衰败了下来。
然而蔡吉在心里还是倾向于开凿运河的,哪怕是开凿一小段也总聊胜于无。毕竟曹操在历史上都组织兴修了六条运河。而蔡吉眼下所酝酿的运河相比曹操的古蓟运河的规模可要小得多。因此面对贾诩的进言,蔡吉最终还是颇为谨慎地点头附和道,“文和先生言之有理,那便过两年再说。”
虽然蔡吉仅是将开凿运河一事推后了两年,贾诩却并没有继续发对下去。其实贾诩本人也十分清楚开凿运河将有助于蔡吉巩固对幽州的统治。只不过蔡吉眼下在幽并两州根基未稳,贾诩这才会反对其贸然动工开凿运河。
且就在蔡吉与贾诩就开凿运河一事达成共识之时,不远处忽然传来了一阵锣鼓之声。蔡吉循声抬头一瞧,就见幽州别驾李敏正领着田畴等本地文武官僚在一干百姓的簇拥之下朝这边兴匆匆地走来。(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