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英法的善后

    第一百二十章 英法的善后 (第2/3页)

则祸灭三族,同等犯上作乱一般。

    在旧港林海疆已经在海军学员增设了军事宪兵专业,但是在南洋水师这边却无法公开设立施行,因为清军中的所谓执行宪兵功能的一般都是主将的亲兵营,所以林海疆想设立宪兵,只能先从他的亲兵营的编制上做手脚。

    要知道大清朝武官放兵出征其亲兵数量是有着严格规定的,雍正年间的征西大将军年羹尧的亲兵最多时多达五千余人,但是这是需要皇帝御旨恩赏的,林海疆可比不了年羹尧,咸丰也不是一心清吏治的雍正。

    如果林海疆当真多搞出五千宪兵,林海疆相信不用多久,咸丰就会下旨意给叶名琛罢了自己的官,顺带抄了自己的家,大清朝的这些官员以及皇上,虽然缺乏整体大局战略意识,但是并不代表他们的智商低,要说玩起人和阴谋诡计,十个林海疆也不抵半个曾国藩。

    林海疆的几次波澜几乎都是用的蛮力,正所谓一力破百巧,误打误撞便宜了林海疆而已。

    在旧港和南阳水师混编的一万五千人的陆战队抵达天津之后,一直在同僧格林沁进行联系沟通的英法联军突然退到了通州,并且称通州为非武装区?大模大样的与清国这边进行谈判?

    咸丰虽然还没返京,但是作为总理各国事务的钦差大员肃顺却返回了燕京城,与僧格林沁一同与英法两国进行谈判交涉。

    对于这场闹剧般的谈判林海疆感到非常无奈,因为他非常清楚,葛罗、额尔金、夏巴礼这伙子强盗是来抢劫的,现在因为主人的泛起反抗所以又变成了文明人,他们的授权都是来自英法各自国内,也就是说他们在没又接到国内指示之前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权利同清国进行任何条款的谈判。

    而作为一厢情愿想早点结束做个了结的咸丰,现在打也打完了,赢得很是光鲜,一雪道光年之耻,如何回到谈判桌上尽显大帝国风范,将洋人礼送出境就成了咸丰、肃顺、景寿等一干君臣的耽误之急。

    要有力有据,不失体面,与各国列好!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同美国公使华若翰成了这段时间内最炙手可热的人物,整个朝廷上下一心,对于英法联军的困境视而不见,将停战的功劳归于俄、美的调解?

    作为此间最大的功臣,林海疆被晋了一等伯,但是张正的陆战队也第一时间被礼送出京,名义上是加强天津卫的防务,实际上很多人已经对南阳水师急剧膨胀的势力表示出了不安,如果没有英法联军攻入京畿,恐怕南阳水师到底有多少家底谁也说不清楚。

    肃顺对林海疆不冷不热的态度也让林海疆察觉到了一些,林海疆决定此番说什么也不在进京,以免让人给自己来个鸿门宴或者是杯酒释兵权。

    林海疆已经意识到了,大清朝的当家人和当权者是容不得自己这样强势的臣子存在的,自己的功劳转眼间变成了威胁,宁与外人不予家奴这是清朝当权者的一大特色思维方式。

    咸丰到底是不愧于历史对他的评价,四无皇帝,甚至连表面上的怀柔都不会,底下一群争名夺利的臣子在互相较劲,大清朝还能苟延残喘多久?既然谈判没自己的事,林海疆在将天津卫原本的炮台火炮和英法联军储存在天津卫的武器物资搜刮一空后,除了留下十几艘破烂的巡洋舰外,其余的战舰全部拖回马尾、广州。

    而在香港方面神情憔悴的包令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内,空空荡荡的维多利亚湾让他不由得产生了一种凄惨悲戚的感觉,如此庞大的联军舰队竟然败了?被人堵在了大沽口内,大沽口的失败解释为轻敌,那么本土第二分舰队的战败又该如何解释?

    看了看自己面前的一小瓶毒药和一支手枪,包令自问他的勇气不足以作出选择,所以选择活下去也就是理所当然了,向国内作出了详细的汇报之后,包令清楚自己的政治生涯恐怕已经走到了尽头了。

    在林海疆看来,这算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个结束吗?恐怕没人知道。

    历史的轨迹早已改变,即便以他穿越之身熟识历史,也无法判断全局的走向。

    先是广州大胜英军,俘虏其五千官兵,简直可说是大清国旷古未有的大胜了。随即法军的突然增援,却并没有打乱他的阵脚,反而让他游刃有余,以一部兵力在鹏城死死拖住法军,以大部兵力震慑增兵香港的英军,达到了分化其中各个击破的目的。

    毕竟这数年他大力发展旧港,为的便是应付这英法联军,只要不面对英法的倾国之战,林海疆还是有自信一战取胜的。

    经历过克里米亚战争的消耗,英军依然是久战疲惫之师,而法军大部分则是在印度支那养尊处优的大爷,少数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的法军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林海疆的水师舰艇以及陆战队的枪炮装备比之英法更为先进,加上额尔金等笨蛋自搅阵脚,最开始的胜利比他预期要小得多。

    林海疆前防备、后自律,却万万没想到前方自己在同英国人激战广州,后面有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