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风潮所至,席卷

    第一百章:风潮所至,席卷 (第2/3页)

《黑客帝国》就是奠基之作,无论是故事内容,还是电影的表现手法,都十分出众。太刺激了,节奏快捷好不拖拽,太喜欢这部电影了。而作为商业科幻片又蕴含丰富的哲理,带来的是视觉与心灵的双重冲击。”

    这些都是激动的粉丝直抒胸臆的表达,当然也有给出相反意见的,“……只可惜结尾为续集的铺垫而略微显得狗血,倒是彩蛋中三只灰色的机械乌贼成了亮点!”

    考虑到融合风格问题,陈天都当初要对机械乌贼做出改变时候,也是综合了许多人的意见。

    是否跟全篇风格契合,是重中之重、首当其冲。所以乌贼虽然有卖萌的嫌疑,却是极少数的。当然,机械乌贼在第一部中出现的镜头也非常短暂。给它们做特写的,也只是结尾的彩蛋而已。而且机械乌贼那张椭圆金属脸,猩红的电子眼,灰色的近金属光泽外壳,跟全片相比也并不会太显眼和明亮。

    矩阵特效工作室,为机械乌贼可不仅仅指做出了这几个镜头。

    按照陈天都的意愿,还有一个与电影相关又独立的小故事。当然是打打闹闹,卖萌无限。而这个故事在电影上映之后,也正式上传到网络上,颇受观众好评。

    不仅仅只有陈天都几个主演受关注,连饰演坦克和第三个电脑特警的演员,都影迷打听和关注。这意味着他们是真的接受并喜爱上了《黑客帝国》,观影热潮能否掀起,就要靠着他们的口口相传,在现实里免费地给电影进行病毒式宣传。

    在香港,正在拍摄《卧虎藏龙》的袁禾平导演,被《东方日报》记者采访,“追问他因为《黑客帝国》的动作风格而在北美大火,有什么感想。”

    袁禾平啼笑皆非,想他这么大一把年纪,从1970年就开始担任电影的动作指导,几十年过去了,反而因为这部《黑客帝国》而在美国大火,不得不让人感慨,也有一些唏嘘。

    香港人如此追捧这部好莱坞作品,虽然让人有些痛心,但近十年来香港电影创新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观众们的好奇心增长速度。每年四五百部电影,往往前年一部电影热卖,下一年里至少也会出现一二十部跟风之作。后世港片的没落,说是自我毁灭、自食恶果也不为过。

    李案也恭喜八爷,“大火是好事,火的正是时候,正好我的《卧虎藏龙》也借你的光,大火一回。”

    ……

    连《大西洋月刊》这样的大报,也在娱乐版面评点,“在这一部电影里,他向我们证明了他的编剧能力、执导能力、制片能力,‘我不只是个只会拍恐怖片的华裔,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同样是个功夫小子。’走进好莱坞的所有中国明星,都不约而同的会几招功夫,如今轮到了圣诞陈。用前途无量来形容他,已经有点苍白了,也许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安静地看看他能搞出什么样的成绩吧!”

    还有对电影入魔般钻研的人,譬如《芝加哥太阳报》的这位叫约翰-麦卡隆的影评人,就大肆从哲学角度评点电影,“一千个人看,就有一千个黑客帝国。每天早上醒来,镜子里那睡眼惺松的人真的是你吗?你是否有一种莫名的空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