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 零个差评

    408 零个差评 (第2/3页)

想,却裹足不前;正义感充沛,却胆小怕事;聪颖睿智,却缺乏胆识;重视情谊,却忽略自己。

    这就是表演的力量!

    难以想象,施特雷洛是一名新人演员,在整部电影里,收放自如、内敛深沉、恰到好处的表演在不动声色之间就将角色勾勒了出来,隐藏在眼镜背后的眼睛更是将语言所没有触及到的情绪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似乎仅仅只需要一个静止画面,故事就源源不断地进入观众脑海里。

    更加难以置信的是,我们轻易地就忽略了施特雷洛出众的外型条件,坚定不移地相信:这就是会在我们生活之中出现的出租车司机。

    翻开施特雷洛的履历表,我们曾经见识过他在‘上帝之城’里展现出来的凌厉和胆魄,我们也曾经见识过他在‘后天’里展现出来的气势和控制,但那都是作为导演——即使作为导演,‘借刀杀人’也仅仅只是他的第三部作品而已,更不要说作为演员了。但这位天才却用一鸣惊人的方式,闪亮登场,惊艳了所有人!

    ‘借刀杀人’这部作品就是克鲁斯与施特雷洛的舞台,两个人之间从压制到平衡再到反压制,从对弈到交谈再到对峙,每一场戏都令人瞠目结舌,恍然之间,居然让我想起了‘盗火线’里阿尔-帕西诺与罗伯特-德尼罗的对戏。

    为克鲁斯致敬,也为施特雷洛喝彩。

    精彩!精彩!精彩!”

    约书亚的影评不仅仅是给予了九十五分的最高分,而且还将两位演员送上了无与伦比的赞美之词,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作为全美影响力最强大的报纸,“纽约时报”以约书亚和哈维尔的两篇评论,确立了“借刀杀人”的赞誉基调,而作为对比的是——他们没有撰写“十二罗汉”的影评。而美国影响力仅次于“纽约时报”的“华尔街日报”也以九十分做出了应和,毋庸置疑地将这部作品在东海岸的强大影响力推向了巅峰。

    事实上,即使在全美范围之内,“借刀杀人”也在享受着零差评的赞誉狂潮。

    在西海岸的媒体之中,“西雅图邮报”评论到,“与1986年的‘搭车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内涵深度却略显不及。”六十分。

    “电影威胁”,“克鲁斯和施特雷洛的表演的确令人眼前一亮,法斯宾德、鲁法洛、巴登、贝金赛尔等配角也有不俗表现;但整体而言,施特雷洛作为导演,似乎很满足于卖弄技巧,快速的飙车、凉爽的街道、迷幻的灯光、凌厉的剪辑,还有看似深入挖掘却难言深刻的主题。这就像是一个属于施特雷洛的电子游戏。”六十三分。

    “奥斯汀纪事报”,“如果你把所有问题归结到心理学上带出电影的本质,那么就是文森特太过纠缠、太过墨迹——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个真正的硬汉。这也折射到了整部电影之中,缺乏暴力迸发的狠绝和瞬间。”六十分。

    这些评论都和“名利场”一样,标榜着自己是中立评论,而不是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