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7 大浪淘金

    467 大浪淘金 (第2/3页)

”。

    但是这样的筛选,只能带来合格的商业剧本,那些小众的、并不流行也不主流的剧本,往往会被束之高阁。这也就造就了阅读量巨大、效率却低下,而且还找不到好剧本的结果。

    除此之外,由于剧本创作的特殊性,大部分编剧都找不到经纪人为自己代理,这也使得制片公司无法鉴定写作素材的原创性,为了避免抄袭、剽窃所引来的官司,他们往往拒绝与这些无人代理的编剧有进一步的交涉。

    一方面,好莱坞电影制作公司在抱怨着找不到优秀剧本,以至于续集电影大行其道;另一方面,那些才华横溢的新人编剧们却因为自己的作品得不到赏识而郁郁寡欢。

    自八十年代类型片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公司就在面临着这样尴尬的窘境,并且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达到了巅峰,这才迎来了续集狂潮,以及漫画改编、改编、乃至神话改编的热潮。此前兰斯设计以史诗电影为诱饵,让西洋镜影业拍摄了“特洛伊”,也就是借助了如此浪潮的影响力。

    如此局面一直延续到了兰斯重生之前,始终没有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但至少在2005年之后,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解,一份叫做“黑名单”的小物件,掀起了一股小小的好莱坞革/命,奉献了一大批经典佳作,间接地推动了独立电影登上历史舞台的步伐。

    所谓的黑名单,并不是糟糕透顶的作品,恰恰相反,而是值得认可却没有能够被发现的出色作品,这个名单经过十年发展之后,已经悄然成为了好莱坞制片公司每一年必须浏览的佳片名单,其中甚至诞生了诸多奥斯卡得奖作品。

    上一世,创建黑名单的人叫做富兰克林-莱纳德(Franklin-Leonard),他是环球影业的前期开发经理,他在职业生涯前期,始终饱受着筛选剧本效率低下的痛苦,往往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之后,却无法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这着实令人沮丧。

    在2005年圣诞节前夕,富兰克林终于忍无可忍,他给自己八十多名同行发送了电子邮件,请他们列举当年看过最好的剧本,目的仅仅只是让自己在圣诞假期时有东西可看。作为交换,他也会向这些同行提供别人所递交的“最佳剧本”,他再从这些同行的推荐中,选择出质量最好却尚未投入制作的剧本,取名为“黑名单”。

    简单来说,就是资源交流共享,这也是网络时代之后所带来的一大变化。

    这一看似随意的举动,却催生了“朱诺”、“充气娃娃之恋”、“女王”、“爆裂鼓手”、“模仿游戏”、“美国狙击手”、“逃离德黑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国王的演讲”、“社交网络”等佳作。

    在黑名单问世之前,好莱坞的剧本制作比例只有百分之零点三,但是在黑名单问世十一年之后,剧本的拍摄比例却高达百分之三十二。换而言之,黑名单剧本的制作率高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