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6 重塑框架

    656 重塑框架 (第2/3页)

态之中,拒绝改变现状,甚至产生过激反应。

    原著详细地呈现出了这种心理变化的过程,可以看得出来理查德-马特森势必对心理学进行了研究,真正让与众不同的,就是这种对人类、对世界的反省和思考。

    上一世的“我是传奇”也试图复制出这样的轨迹,整部电影一共有一百分钟,导演弗朗西斯-劳伦斯足足花费了六十分钟来描写“孤独”这个主题,展现出罗伯特如何在末世里求生、如何在孤独里苦中作乐、如何在寻觅着幸存的同类、如何试图寻找出解决病毒的办法;而进入后半段之后,罗伯特遇到了其他存活的人类,然后与感染病毒的僵尸们展开了大决战。

    由于威尔-史密斯的绝对巨星地位,再加上原著给予了罗伯特绝对足够的发挥空间,于是电影几乎将所有重量都压在了威尔身上,完完全全依靠他一个人支撑起了整部作品。必须承认的是,威尔也许不是一名表演天才,但他对于特定角色、特定情节的表演还是具有一定功底的。

    尤其是处于逆境之中苦闷压抑的茫然和不安,还有绝望之中激励人心的坚韧不屈,这都是威尔的拿手好戏。先后为威尔赢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的“拳王阿里”和“当幸福来敲门”都是如此,同一类型的角色、同一类型的表演,包括收获了不少好评的“七磅”和“震荡效应”,也不例外。

    值得一提的是,在兰斯穿/越之前,“震荡效应”上映之后,不少人都认为威尔的表演十分出色,足以再拿一次奥斯卡提名。但兰斯却认为,威尔的表演没有太多突破,始终在重复自我,而且表演的发力明显用错地方,导致整个角色浮于表面,没有深度。如果放在五年前、十年前,那么这样的表演值得提名肯定,可是在如此长时间内不断重复自我,没有任何突破,那么不仅不值得,相反威尔还应该自我检讨。

    重新回到“我是传奇”这部作品里,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威尔的表演无疑是足够的,他真正表现出了罗伯特那种孤独寂寞、彷徨失落的情绪。但这也成为了整部作品的最大败笔,甚至影响了整体结构。

    弗兰西斯为了给威尔表演空间,采用了大量近镜头特写,试图展现出末世的孤寂和无助,让镜头为表演服务。但他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剧本本身没有留下足够的空间,威尔即使再努力,依旧是徒劳。

    阿齐瓦-高斯曼在改编剧本过程中,决定简化心理转变的漫长过程,集中精力呈现出罗伯特在末世之中的孤独和绝望,彷佛就是截取了原著中的一个片段般。

    为了展现这种孤独,阿齐瓦选择了罗伯特的家庭作为羁绊依据,可是出于电影篇幅和整体风格的考量,他却仅仅只是截取了灾难爆发的那个夜晚,罗伯特试图将妻女送离即将被隔离的纽约这一个记忆片段,片段不仅简单,而且内容十分单薄,几乎没有展现出罗伯特和妻子、女儿之间的互动,彷佛亲情仅仅只是纸面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