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竭泽而渔

    第237章 竭泽而渔 (第2/3页)

牟利。此外,还加倍征收赋税,又用花言巧语和钱财讨好朝中近臣,如今,东阿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国君却不忧反喜,晏子道,臣愚不能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晏子依靠这件事来告诫齐景公,不能只看上计,听近臣之言来评判治邑优劣。

    讲完这件事后,蔡泽叹道:“以晏平仲之贤,若是上计不佳,也要受到国君申饬,何况一般的县吏。他们本就是外来的,每到一处上任,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讨好当地豪长,征辟其子弟,为各家大开方便之门,此外,便是让豪长协助收取普通百姓的赋税,将在豪长头上减免的部分,分摊到全县百姓头上,如此一来,税岂有不重之理?每逢上计,上交粮食多于往年的,常被视为能吏,得到提拔,少于往年的,则被视为庸吏,遭到责备……”

    蔡泽说,诸侯地方上的郡县长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上等是西门豹那种,他们有足够的见识和胆量,能打破传统的藩篱,带着百姓开渠致富,在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同时,也能交上一份令君王满意的上计,地方越治越好。

    中等的,则是一般的官吏,能在政绩和百姓死活间做出一定平衡,百姓能勉强度日,上交国家的粮食也不会亏欠。

    下等的,就是祁县前几任县官那样,为了往上爬,竞相实行苛政剥削百姓,贿赂上官,至于百姓的安乐,百姓的赞誉,能传到国君的耳朵里么?能被算作政绩么?只要上计政策不变,下面就不会放松。

    这样,他们无视祁县遭兵灾旱灾,屡屡加税,最后导致百姓逃走,户口大降,边境秩序荡然无存。

    官僚取代卿大夫,虽然总体而言提高了税收效率,可对单个地方的人而言,却不一定是好事。百姓只能祈求自己能遇上一位有良心的好官了,然而并不是每个县吏都有晏子的仁德,也不是每个县吏都有西门豹那种带百姓创造财富的眼光。

    蔡泽的话发人深醒,明月沉吟良久后道:“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

    在饱受兵灾和旱灾的南乡这么玩,最后的结果就是鱼儿越来越少,最后轮到明月接受这池塘时,已无鱼可获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