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一章 人才
第一三一章 人才 (第2/3页)
,于是摘下耳机,问道:“有事?”
“没事。”
“你前天的演唱会办的不错。”那人明显认识方晓,不过明显不是粉丝,他大咧咧的说道:“不过太柔情了,不够劲,要是多来几首《追梦赤子心》那样的歌就好了,也难怪,你们f&q女人太多,阴盛阳衰,哈哈哈。”
当面说这种话,合适吗?是情商太低还是为了吸引注意……
方晓也没在意,只是一笑,他指了指那个像砖头一样的机器,问道:“你喜欢玩hifi?”
“喜欢玩,但是玩不起。太穷了,买不起好的,这个花了我一个月的工资,只能算入门。”那人用懊恼又爱惜的表情摸着手上的砖头机,问道:“你用什么听音乐?poerman还是zevoo?或者是直接烧音响?”
方晓举起手机,晃了晃。
“靠!不是吧。你好歹也是专业音乐人,万千歌迷的偶像,用手机这种渣音质的垃圾听歌,不觉得掉价?”
“我这人懒,不喜欢带零零碎碎的东西出门,音乐嘛,好听就行了,不要在意那些细节。”
那人似乎觉得很不可思议,摇头叹息。一副孺子不可教也的表情。
当年我也烧过啊亲……
而且烧的头昏脑胀,差点破产……
这人看起来和自己前世刚毕业时一样愣,方晓觉得又趣又亲切,笑着问道:“不如你推荐点器材给我试试?”
“你那么有钱,哪还用我这种月光族推荐,直接寻觅网搜一搜,然后拣最贵的买就是了!”
“贵的未必是好的吧?”
“我看《天下财经》里说你身价有十亿美元,折成人民币有70亿。还在乎那点小钱?不好就扔了再换呗,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就直接买个器材公司亲自造。”
方晓看谷歌的楼层快到了,于是学冯伟伦前天的样子,对那人竖了竖拇指,赞赏他挥金如土的豪气,然后对门口站了站,准备出去。
走出电梯之后。他又回头按住了门框,问道:“方不方便给个联系方式?我要是想买hifi器材,可以跟你咨询一下。”
那人显然没想到方晓主动找他要联系方式,微微一愣,从裤兜里掏出手机。划了两下之后,又关闭了屏幕,摇头说道:“电话就算了,咱们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人,没共同语言……我在蜻蜓音乐上的账号叫做‘山外青山客’,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前四个字,很好记,你可以给我发私信。”
“好,再见。”
这人挺有意思的……
……
“其实都是钱作怪。”彭玉凯坐在方晓的办公室里的沙发上,汇报道:“2011年,emi想招揽范子奇过去,音龙的大老板汤若峰为了留住他,不仅加了薪水,还答应给他10%的股份,但这三年来,汤若峰一直只给分红,不签股权转让合同 ,现在汤若峰准备以4.8亿的价格把音龙卖给华纳,那10%的股份值4000多万,范子奇去找了汤若峰好几次,但汤若峰一直避而不见,连电话都不接。”
“这么说,那篇微记是在逼宫?”
“是的,范子奇是音龙的招牌,音龙旗下的歌手,几乎都是他培养出来的,他一走,那些歌手也会跟着走,如此一来,音龙别说4.8亿了,8000万都卖不出。”彭玉凯笑了笑,说道:“据我所知,范子奇也留了后手,他自己写的那些作品,版权都握在自己手上,没有卖给音龙,音龙只有发行权,如果他走了,音龙就是个空壳子,华纳绝对看不上眼。”
“那汤若峰有什么反应?”
“昨晚半夜就打电话过来了,极力拉拢范子奇,承诺他一回京师,马上就签转让合同,但是范子奇说心寒了,宁愿不要那4000万,也要让汤若峰食言自肥,不过依我看,他只是口头硬气,毕竟4000多万不是小钱,而且他本人对音龙很有感情。”
方晓动了动鼠标,拖动网页,又看了一下有关音龙唱片的资料——发行过43张实体唱片和100多首网络单曲,举办过五届京师大学生歌唱比赛,发掘了近20位知名歌手,为50余部电影电视剧制作过主题曲和配乐,为宝马、捷豹等著名豪车品牌制作过车载音乐,为特润泉、美姿等时尚品牌制作过广告音乐……
看起来实力不俗的样子……
经济发达了,文化必然昌盛,在八十年代,南方经济一枝独秀,香港就成了国内流行音乐的中心,但香港是移民城市,根基浅薄,又处在岭南文化的包围圈里,不具备成为华语流行文化中心的能力,因此到了九十年代。中国经济整体腾飞了之后,流行音乐的重心就转移到了京师,京师雄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资源,是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比拟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文艺青年去北漂,所以京师才有那么多音乐影视公司。
方晓现在就像个偏安一隅的诸侯。他想要在娱乐圈里称王称霸,京师是必争之地,不容有失,趁着音龙内讧,去抢个基地似乎是不错的选择——京师那么多北漂族,其中必然有很多值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