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卷 第九回 我当为圣贤

    第二十三卷 第九回 我当为圣贤 (第2/3页)

,天理更在自然之下,人欲自然而生,自然不能全然克之。”

    李侗被李民一番天法道,道法自然掰唬的的有些晕,可这年头的儒门中人,多少也学道法,对于道法的自然的宇宙论,也是比较认同。

    这要是别人,有了这么一番认同,再加上李民那皇帝的身份,三分道理也当十分道理了,此时绝对是没口子的称赞了。可李侗对待学问,从来就讲究一个融释,不是推演论证到极点,那绝对是不会罢休的。尤其是今天,他还碰到李民这么一个能掰唬的,而且还是能给他带来新观念冲击的,自然不会放过。

    当下,李侗很是严谨地说道:“陛下,道法自然,终属飘渺,可否细言?”

    李民当下点了点头说道:“也可,即以三纲五常为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即人之操守,皆人之天欲也。故,世人见闻而心同,此乃正也,当效仿,当奖之。然人心有欲,事皆有变,古有圣皇舜,其父瞽叟,性愚且粗,宠后妻小儿,屡害舜以谋产,人心私欲逢此,如何?”

    李民小小的抛了一个典故给李侗。

    以李侗的学问,当然知道舜大孝的典故,可现在,问的不是舜如何。而是常人,如今更是在辩证克人欲,李侗当然不能以舜的所为来作答。

    李侗带身其中,顿有所感: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仁子奔他乡。

    李侗当即就是一激灵,这回脑力激荡产生的观念,实在跟他几十年的儒学修养,实在是太大相违背了。

    李侗情不自禁的以一种难以言喻的目光,看了李民一眼,很是分不清面前这个李民,到底是圣皇,还是魔鬼。

    李民三魄分化,本性清明,自是看出李侗所想,当即也不用李侗回答的就自言道:“人心有欲,皆趋吉避凶,好生恶死,逢父不仁,自不甘死,此皆人欲也。然,不听父命,父气伤身,有违人欲之正。

    此时,若是克己私欲,听父命,任其加害,行父为子纲,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看似大孝,实乃愚孝,大不孝,父子天性有亲,此为正,父欲害子,此皆一时恶念,非正也,事后终有悔悟清明之时待彼时,父以悔悟清明,而子已亡不得在,其父悲痛,何之大也。陪父于此,岂不是大不孝,父子如此,君臣如此,夫妻朋友亦如此,事分黑白,人欲自然,岂可不分人欲,而尽克之。”

    李侗当即耳边盆勺锅碗的乱响,心神有些混乱,多年坚信的理念出现了一丝缝隙,可这缝隙,是那样的难以弥补,上古圣皇舜的事迹,就像一座大山,撑开了他那坚信的纲常不可乱的理念。

    而此时,李民已是看出了李侗的思维混乱,连李侗身上的那浩然正气,都因李侗的根本信念动摇而丧失了,李民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李民当下暗运惑心**说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生而有欲,皆自然造化之功。然,混沌分阴阳,万事万物,有阳就有阴,有善就有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人之欲,虽是自然,也要明人欲,分善恶,为恶者,损公肥私,害他利己。虽是个人自然之道,却损人族整体向正之途,当要克己,如不能,当刑罚处之。而为善者,好洒者而精酿美酒,好逸者以慧施巧省力,等等等等,利己而无损共,更有利己利共者,此等人欲,不仅不应克己,反当应鼓励。”

    李侗心神动荡,浩然正气都因没有了心念支持而消逝,听闻混含着李民惑心**的言辞,心神不由自主的跟随其转动,不由得就助长了心中新诞生的理念。

    尤其是,李侗这个大学问家,本来就是讲究一个融释的当代辩证唯物主义者,联系实际,很是通畅的就认同了人欲自然,人欲有善有恶,当明人欲,克恶扬善。

    随着李侗的理念重新稳固,李民惑心**播种下的理念种子,随即被李侗自我理解,自我认同的理念一层层的包裹主,成为了不可动摇的核心理念。

    而且,随着李侗的理念完善,李侗的信仰再次坚固,再次得到淬炼,李侗的浩然之气,再次升腾而起,而且比之原先的,更加纯正凝固。

    李民看的都是暗暗咋舌,这儒家的修身,修心,果然厉害。

    而李侗,巩固心灵之后,随即又是对李民一大礼:“多谢陛下指点,陛下果乃当今圣皇也!臣惭愧。今逢陛下,方知才疏学浅,经意不明,臣当辞官返乡,再读经意,而后授徒讲经,传播陛下大义。”

    李民一听那个急啊:你要是还才疏学浅,我这满朝大臣,还能有几个明白的。我这刚把你讲明白,你跑了,我岂不是白费工夫了。不过,李民虽急却不慌,当下笑道:“李卿,拗之也。所谓:闭门造车,不如行万里路。李卿若回归家宅苦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