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八〇章 隐忍不发

    第一七八〇章 隐忍不发 (第2/3页)

任甘肃巡抚的前山东左布政使曹元。

    不过因后来担任吏部尚书的张彩,才刚刚由吏部主事之身投靠刘瑾,尚未获得重用,刘宇吏部尚书的位置相对也比较重要,下一步最有可能是朝廷连续越级拔擢任用的曹元和杨廷和、梁储展开竞争。

    沈溪知道有些话不宜说得太多,因为他的到来,蝴蝶效应已经形成极大影响,如今是谢迁留在朝中担任首辅而不是李东阳,便已经具体体现出来。

    沈溪道:“阁老问现在应防备何人?学生实在划不出具体范围,不过阁老可以留意一下近来跟刘瑾走得近的那些官员,即便不是翰苑出身,也有可能入阁。”

    “嗯!?”

    谢迁先是一愣,随即不屑地摆手,“不可能,就算刘贼胡作非为,也不敢如此乱来,你放心,这件事老夫会处置好,总归一时半会儿不会征召你入阁……等刘瑾倒台,老夫会想办法让你增补入阁,迟早会有你当首辅的一天!”

    沈溪心想,可不是,等杨廷和、梁储这些人都致仕了,才轮到我来当首辅!反正我年轻,耗得起。

    不过话说回来,我好端端的兵部尚书不当,去当名为阁老实则只是帮助皇帝处置公文的秘书和顾问,意义何在?

    因我的年纪,别人见到我也不会太尊敬,最多是阁臣里最没地位的那个,与其把那些前辈一个个熬死,不如早些寻求封公封侯。

    有世袭的爵位,在沈溪看来最为稳妥,总比当个顶级文臣强。即便是阁臣,子孙最多荫袭个监生或者中书舍人,又或者得到锦衣卫千户的世袭官位,如果想世代荣华富贵,只有封公封侯才行。

    至于封异姓王,在大明几乎无法做到。

    ……

    ……

    沈溪并不想在这个时代混吃等死,一心改变这个时代,留下独属于自己的历史烙印。

    而他对于兵制的一些改革,算是到任中枢后做的第一件大事。

    地方兵马换戍京师,是沈溪所做第一项安排,通过这件事,他间接掌控京营,也就是十二团营。

    沈溪回到京师几个月,彻底清查了一下正德朝京营世袭军户数量,士兵已降到六万人左右,这还是在加上近两万老弱病残的情况下得出的数字。

    京营的日常训练都难以得到保证,更别说有什么战斗力了,沈溪拿到情况汇报后忧心忡忡。

    造成京营人心涣散的根本原因,在于军队无处不在的腐败。

    京营每年大概五十万两银子的开支,大半被官员克扣,以至于士兵每年俸禄基本只有两贯钱左右,兵器也不配发,甚至过冬的衣物无人提供,军服一穿便是数年。

    士兵们如果没有别的营生,基本上难以养活自己和家人,如此一来,很多军户几乎到了绝户的地步,或者干脆潜逃,毕竟靠一年二三两银子想养活一家老小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沈溪换地方兵马戍卫京师的奏请获得朱厚照通过后,户部迟迟不调拨钱粮,而户部的理由很简单,不能再无端增加朝廷开支。

    你沈之厚不是有本事,想借换戍一事获得军权吗?

    不给你钱粮,看这些兵马到京师后吃什么穿什么,有本事你来养活他们!

    沈溪想要银子,只有去求皇帝,在朱厚照不管事的情况下,只能跟刘瑾申请。而刘瑾之前就已在克扣兵部配发的钱粮,根本不将朱厚照所定国策放在眼里。

    “补齐十万兵马,意味着每年兵部开支至少要增加二十万两银子,这数字可不是哪一个人能满足的!”

    “难道要我来养活京营上下这么多张嘴?不是开国际玩笑吗?”

    沈溪知道光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行,他手头能调动的,也就惠娘刚从南方给他带回来的银子,这会儿宋小城帮不上忙,毕竟福建和湖广等地的商业拓展还在进行,短时间不可能抽调太多银子。

    沈溪除了为宣大总督府虚报战功的事情劳心,还为接下来一段时间换戍京师的地方人马的钱粮用度感到担心,毕竟各地抽调来的卫所兵马已陆续抵达京师,将士们正张开嘴等着米粮下锅。

    在这种情况下,沈溪只能去跟朱厚照反馈,他已做好准备,如果朱厚照不管,那他就从京营内部弊政入手,把京营财政大权彻底掌握到自己手中,不过这样会让他得罪众多权贵,尤其是那些世袭的公侯。

    ……

    ……

    宣府副总兵王全见过刘瑾后,刘瑾算是得到宣大总督孙秀成的“承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