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三八章 前途未卜

    第一八三八章 前途未卜 (第2/3页)

,既然宣府战事已结束,鞑靼人损兵折将撤回草原,何不将出征的京营将士,还有领兵将领以及监军一并调回京城?尤其是刘公公,作为监军太监,能在战后第一时间将捷报传回京师,反被朝中人构陷,蒙受不白之冤,陛下更应该让刘公公早些回来,以慰老臣之心。”

    “啊!?”

    朱厚照惊讶了一下,随后面露笑容,显然刘宇这些话说到他心坎上了,连连点头,“朕正有此意……”

    刑部尚书屠勋出列严词阻止:“陛下,万万不可!”

    突然之间,刘瑾回朝之事就摆到台面上。

    众大臣在奉天殿等了大半天,就等这一刻的争锋,很多文臣卯足了劲,甚至有人准备死谏。

    朱厚照皱眉:“屠尚书,怎不可?宣府战事结束,难道不该让功臣回朝?”

    屠勋奏请:“陛下,以臣所知,监军太监刘瑾,于战事初始便向朝廷奏捷,虽然最后战果无差,却扰乱军心,尤其是欺瞒陛下……此乃欺君大罪,臣身为刑部尚书,不得让朝中奸邪之人有过而当功。”

    “如此赏罚不公,势必造成人心离散!”

    朱厚照额头的皱纹加深了,他没想到之前一向温和的屠勋,居然会当着他的面忤逆他的意志。

    朱厚照打量焦芳:“焦阁老,你认为呢?”

    此时朱厚照不问旁人,专问焦芳,虽是无心之举,但大臣们难免都会想,朱厚照故意问阉党中人,这是给刘瑾回朝创造机会,偏袒之心一览无遗。

    焦芳出列,正要回话,谢迁突然踏前一步,抢先道:“陛下,宣府战事初告捷,鞑靼兵马是真撤兵,还是佯退,尚未有定论,如此便着急将宣府将士和监军太监调回京师,是否太过草率?”

    焦芳一个踉跄没站稳,险些摔倒在地,好在刘宇和刘玑等人上前扶着他。

    焦芳站定后,深深地看了谢迁一眼。

    这会儿以谢迁为首的文官集团,跟阉党之间的对立之势已愈发明显,焦芳清楚地知道,谢迁显然不想他为刘瑾说话。

    听到谢迁的进言,朱厚照脸色难看,他压根儿就没有征求谢迁这个首辅意见的意思,之前谢迁在他面前发疯一样要治刘瑾的罪,使得他对谢迁有了成见。

    朱厚照仍旧看着焦芳:“焦阁老,朕还是想听听你的意见。”他这么说等于置谢迁的话而不闻,这无疑是对当朝首辅赤果果的打脸。

    焦芳迟疑一下,侧头看到谢迁满脸通红,身体颤抖个不停,知道他气得不轻。虽然刘宇和刘玑等阉党都迫切希望焦芳为刘瑾说话,但始终他气节尚存,心中哀叹一声,黑着脸说道:

    “回陛下,老臣对于宣府何时撤兵,并未有更多想法……这样,术业有专攻,陛下不妨问一问兵部沈尚书?”

    阉党中人都很不满,觉得焦芳没把握机会,明明可以趁机跟朱厚照提出让刘瑾回朝的建议,非要把问题抛给沈溪。

    刘宇等人心中都在想:“刘公公离开京城就是被沈之厚加害,现在焦阁老让陛下问他的意见,不是让刘公公彻底无法回朝?”

    谢迁却对焦芳的回答很满意,脸色缓和了些,手捻胡须看着焦芳,目光好似在说,算你识相,不枉费这么多年同僚之义。

    朱厚照没从焦芳这里得到支持,只能看向沈溪,不管怎么说,沈溪是在场大臣中最得他信任,于是道:

    “沈尚书,你作为兵部尚书,对宣府前线的情况最为了解,以沈尚书看来,边关战事是否可以告一段落可?王守仁、胡琏和刘瑾等能否回朝?”

    面对朱厚照的问题,大臣们都在猜测沈溪会怎么回答。

    之前所有人都把沈溪归为谢迁一派,甚至在跟刘瑾相斗中,沈溪一直都是文官集团冲在前面的排头兵,朝中人也公认刘瑾离朝乃沈溪所为,没人觉得沈溪会在这种事情上偏帮刘瑾。

    甚至谢迁脸上都带着一抹微笑,显然很有信心,认定沈溪会顺着他的意思,说前线战事尚未结束,刘瑾必须得留在宣府前线监军。

    沈溪此时非常无奈,心道:“朱厚照这小子刚开始并没有问我,应该是想到我不会帮刘瑾,所以即便他再信任,也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采纳我的意见。其实他心中早有偏向,急需别人赞成他的观点,彰显自己天子的权威。”

    “我若站出来反对他,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突然间,沈溪明白焦芳为何会把问题抛给自己了。

    “这根本是得罪皇帝的差事……焦芳自己不说,让我来说,分明是给我出难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