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恰同学少年

    第541章 恰同学少年 (第1/3页)

    公元1850年4月上旬的某一天,在香港岛深水湾的沙滩上,一群穿着西服的青年正高谈阔论些什么呢。这些青年就是香港济世大学的第一批毕业生们。开办香港济世大学,用新式教育改变中国似乎才是朱大皇帝最早的理想,而且他也的确在这方面投入了数以千万计的金钱。兴建了香港济世大学、广州济世大学、上海济世大学和应天济世大学等四所近代综合制大学和数十所相当于小学、中学联办的书院,还有采用全西式军事教育的陆海军军校。

    但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似乎比建立一个帝国所需要的时间更加漫长。按照后世的教育流程,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需要十六年刻苦学习才能培养出一名大学毕业生。

    即便是这个时代人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远不如后世,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也比较简单,这个过程还是无法缩短太多。之所以仅仅用了四年左右就培养出了新大明的第一批大学生,是因为在1840年代的中国和南洋,多少还是能找到一些马马虎虎相当于中学教育的华人青年。

    他们从1846年开始入学,先是一年的大学预科教育,然后又是三年的大学正式教育,然后再是半年的实习,而且还不是后世那种随便混混都能毕业的大学教育,而是最严格最刻苦的学习——由于缺乏合格的生源,济世大学一开始只能用宽进严出的法子,许多入学的新生都达不到中学毕业的水平。所以1846年入读香港济世大学的华人新生有149人,现在毕业的只有72人,剩下的人有些是因为种种原因肄业。有些则是因为考试不及格留了级,要等到来年甚至是后年才能毕业呢!

    而对于这些绝对算得上是天之骄子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对未来的前途却既是充满希望,但是又不无遗憾。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原来并没有想过要做官从政,更没有想到中国在短短的几年当中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和他们一起来到香港岛,因为考不上济世大学,甚至连入读正版济世书院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去鸭脷洲分校结果被朱济世裹挟上造反道路的学生,现在还活着的全都成了贵族军官!最小的也是少校男爵,有些人甚至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将军了!而他们这些真正的精英,却还只是普普通通的大学毕业生,说没有一点失落是不可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