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天下兴亡,士大夫有责

    第542章 天下兴亡,士大夫有责 (第2/3页)

是得维持发展的,倒不全是为了获得人数可能多达二三十万的文官来治理国家。而是要让更多的民众进入民间私塾接受教育,识得几个文字,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地理、历史、法律还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也是好的。

    “《千字文》里面怎么说的?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可见读书人读书的目的还是为了做官。但是光知道一些圣人的大道理,会写一手的好字似乎也不等于能做好官吧?这些年秀才为官的制度实行下来,就出了不知道多少纰漏和笑话,有不少在考场上表现不错的读书人压根就没有办实事的能力。看来咱们大明的科举制度还是得继续改革……”

    应天府紫禁城谨身殿上,朱大皇帝这么说着,这个朱皇帝做事情的风格就是喜欢循序渐进。那种新房子还没有盖好就一把火把旧屋子烧了,然后去睡大街的决心他是没有的。所以对于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他的态度也一直是拉拢加改造。不是把他们全砍了然后用文盲治天下。虽然那些士大夫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比文盲还是要强不少的,看看太平天国搞成什么样就知道了。而现在朱济世一方面全力以赴地推动新学;一方面同样也在想方设法改造旧学,毕竟治理大明这样辽阔的大帝国需要数以十万计的公务员,没有几十年时间,新学体系是无法提供那么多官员的。

    “臣以为科举应该增加实学方面的题目……”

    左宗棠的提议早就在朱济世意料之中,左宗棠所代表的湘湖理学派就一直讲究经世致用,所以考试总归考不过江南士子,但历史上却出了不少封疆大吏。不过在朱济世看来,光是在科举中增加一点实学方面的题目。还是不大够的。

    “科举既然是为国取士,自然要取于国有用之才了,而于国有用之才是教出来而不是考出来的。朕的意思是。朝廷应该为普天之下的公学私塾制定统一的教材,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让学生学什么,诸位以为如何?”

    朱济世的话让下面一帮儒生官儿只皱眉头,国家需要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个道理是不错的。可问题是,国家需要什么人才谁说了算呢?还不是皇帝老子?如果皇帝老子说《四书》《五经》学来无用,那是不是不要圣人的道理了?

    “教育乃是国之根本,一国之兴始于教育,之败亦始于教育。圣人之学乃是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