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怎么搞

    第一百九十一章 怎么搞 (第2/3页)

扬,不仅不会搞臭他,反而会增加他头上的光环,为杨一清树立起为了大明而不惜牺牲自我,任事勇于担当的完美形象。

    赵然叹了口气,张居正和他身后这帮人,包括甘书同在内,他们之所以犯这种错误,主要是没有分清楚期刊和奏章的区别,将民间和朝廷的反应混淆在了一起。

    期刊是给百姓看的,奏章是给天子和内阁看的,民间往往追寻善恶,朝廷却很注重规则。不搞清楚其中的差别,做出来的事情往往会导致舆论被动,达不到起初计划的效果。

    这也不能怪张居正他们,在这方面,他们就如同步履蹒跚的婴儿,需要大量的学习和实践。

    至于蒋致标,他的问题是太过于唯上,赵然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不敢有所反对。赵然既然让他和张居正一起写出文章来,他就真的以张居正手上的材料为主,哪怕再是心有存疑,也不会提出异议。

    因此,这两篇文章肯定是不能用的。至于反对兴建大桥的那一篇,赵然同样不建议拿出来发表。这样的材料只有赵然会看着生气,老百姓们却不会生气,反而有可能为反对建桥论提供观点支撑。

    这就属于裕王一派的小伎俩了,赵然一猜就知道他们的目的,进一步激怒自己,让自己对杨一清生出更多的恶感。

    杨一清反对建桥的言论的确激怒了赵然,他越发讨厌起这个杨一清了,谁反对修桥,他就要折腾谁,这属于公事,不为私仇。

    赵然向他们解释了不能用的原因,这两位听完之后也算服气,然后坐在这里继续冥思苦想。辛苦了一宿,拿出来的东西赵方丈却不满意,这该如何是好?蒋致标眼睛熬得有些通红,张居正目光则有些呆滞。

    赵然问:“叔大,杨一清私德上是否有亏?你们有没有拿到他贪银子的证据?”

    张居正摇了摇头:“公平的说,杨一清在私德上风评不错,很少有御史参劾他这上面的问题。”

    赵然追问:“他是哪里人?他老家呢?家人有没有侵占民田、欺压百姓之事?”

    张居正道:“他是广东高州人士,杨家造福乡梓,在当地民间素有声望。”

    “女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